一位画家眼中的人间万象斗智斗勇 保家卫国长江三峡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一位画家眼中的人间万象
斗智斗勇 保家卫国
长江三峡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1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地道战》:
斗智斗勇 保家卫国

七七

    油画《地道战》局部图。

  1937年11月,日军调集超过两万兵力向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发起全面进攻。守卫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无论是武器装备还是人数都处于劣势,因此,抗日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发明了一种特殊的战斗方式——地道战。1951年,画家罗工柳根据冀中军民利用地道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创举,创作了油画《地道战》,成为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战术

  地道成为地下堡垒

  当时,冀中军区第十分区的政治委员旷伏兆因日军包围村庄无法撤离,群众急中生智就把他藏在一个叫“蛤蟆蹲”的小地道里,安全躲过了敌人的搜查。躲藏的三个小时里,旷伏兆萌发了一个想法:利用地道和日本军队做斗争。他的想法受到了群众拥护,经过抗日军民的反复探索,地道战在冀中平原形成规模。

  军民们把地道口设计在墙壁、锅台、水井、土炕、马槽等处便于掩护。为了迷惑敌人,他们还在地道内挖掘了像迷宫一样的“棋盘路”,设计了直通村外的突围口。这样,地道就成了进可攻、防可守、退可走的地下堡垒。

  “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地道战是华北人民保家卫国,开展游击战争,在平原地带战胜顽敌的伟大创举。”聂荣臻元帅这么评价地道战。

  创作

  八位军民构成一场舞台剧

  1951年,画家罗工柳根据冀中军民利用地道战保家卫国的伟大创举创作了油画《地道战》,这是罗工柳的第一幅油画作品。

  “我想表现我们的民族在最困难的时候能战胜敌人,表现中华民族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他们的智慧。”罗工柳说。

  油画《地道战》并不刻意渲染、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非常接地气地讲述和描写出地道战中军民的智慧。整幅画面的故事性很强,画面中有八个人物。他们的形象完全来自真实的生活,身姿和彼此间的互动构成了一出鲜活生动的舞台剧。

  艺术

  独具特色的“土油画”

  《地道战》的场景设置在一个晦暗狭小的牛棚里,画家利用虚实对比、明暗处理等手法破除了空间限制,给人“一目了然”的观感。在画面的视觉中心,画家用中间亮四周暗的舞台追光手法,将手持驳壳枪站立的女民兵突出了出来。

  为了表达正义的信念,画家将画面处理为柔和的暖色调,天窗投射的光线及身着红衣的女子洋溢着温暖的感觉,展现出光明必胜的坚定意志。

  “这幅画并不是刻意地渲染表现战争的残酷,而是非常接地气地、非常乐观地去讲述和描写地道战的智慧。”美术评论家于洋说道。

  上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很多画家仅仅通过画报、画册来学习油画,因此,美术界将这种本土油画称为“土油画”。《地道战》的“土油画”风格将西方油画在写实中求神韵与中国传统水墨画在写意中求神韵两种特点相结合,创造了具有时代特点和个人色彩的油画艺术语言。

  如今,冀中平原迎来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局面,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雄安新区的大规模建设,都让冀中平原拥有了新速度,冀中人民曾在地道战中所展现出的英勇智慧、合力攻坚的精神,将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