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的里约奥运会上,游泳名将菲尔普斯的一身“拔罐印”吸睛无数。2020东京奥运会上,澳大利亚游泳名将凯尔·查默斯和日本游泳运动员南场昭身上都出现了拔罐的痕迹。拔罐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便得到应用,由于操作简便、效果显著,很快就在民间流行开来。如今在临床上,拔罐的治疗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内外、妇儿、骨伤、皮肤、五官等各科疾病。
拔罐到底好在哪里
德国针灸中医医师学会专家温托尔曾说,在欧洲几乎所有中医诊所都可以进行“拔罐”治疗。这种风靡全球的中医养生方法,到底好在哪儿?德国洪堡大学医学院的实验研究显示,“拔罐”有助于缓解关节疼痛,还能治疗疾病。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教授周国平表示,在运动医学领域,这门古老的中医技术确有对症功效:
缓解肌肉酸痛
中医认为“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运动劳损产生的疼痛也与废物淤积有关,拔罐同样可以缓解。急性肌肉拉伤等运动损伤,主要机理是毛细血管受损,有渗血现象,拔罐的促进气血循环作用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清除体内代谢废物
运动员运动过量后,身体会产生乳酸等诸多代谢废物。如果不能及时排出,就会引起肌肉酸痛。而罐内的负压可以让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让代谢废物及时排出,这与运动后按摩的功效类似。比如游泳运动员的罐印多在肩背部,就是为了缓解游泳带来的肩背肌肉疲劳。
刺激穴位,减轻不适
中医理论认为,背腧穴跟每个脏腑连在一起,拔罐可以对内脏不适加以调整。比如胃痛、胃痉挛就可以在背部中上部拔罐缓解。拔胸口的膻中穴能够疏肝理气,放松心情,减轻呼吸肌紧张,提高呼吸效率,在比赛时调整到最好的状态。
拔罐必须了解5个细节
拔罐是中医文化的瑰宝,多数国人都不陌生,但生活中却不乏滥用拔罐的现象。如果你想拔罐,必须先了解清楚这些细节:
不是所有人都能拔罐
有心脏病、血液病、皮肤病、皮肤损伤、精神病、肺结核、传染病、骨折、极度衰弱、过饱、过于瘦弱、醉酒的人以及孕妇,均应禁用或慎用拔罐疗法,否则适得其反。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罐,拔罐当天要早起先排便,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拔罐斑痕未消退前不可再拔罐。
不是身体每个部位都能拔
拔罐时要注意,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此外,拔罐旧痕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拔罐并非哪疼拔哪儿
很多人往往哪痛拔哪儿,其实这是有误区的。在疼痛部位拔罐适用于大多数疼痛类疾病,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在肌肉肥厚的部位操作”。对于局部肌肉浅薄的部位,如头面部等,一般用闪罐手法。另外,人体的一些特殊部位是不宜拔罐的,如体表大血管处、静脉曲张处、肌肤松弛的部位、五官以及前后阴部,妊娠期妇女的腹部和腰骶部均禁止拔罐。
拔罐时间不是越长效果越好
拔罐治病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有些人一拔就是1个小时,其实这样是很危险的,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水泡、烫伤等不良反应。留罐时间一般5~10分钟为宜,每周宜做2~3次,时间过长或频率太高容易损伤皮肤。
拔罐后不能马上洗澡
由于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洗个澡,把身体擦干,以免汗液影响罐在皮肤表面的吸附。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可以用干毛巾将汗擦去。拔罐结束后适当喝些温开水,并且注意保暖。
需要注意的是,拔罐是一项专业的中医理疗方法,既要熟知穴位,又要掌握手法,最好由具备中医行医执照的医生进行。如果没有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随意进行拔罐治疗,可能会对身体造成一些伤害,如烫伤、损伤皮肤、引起疼痛甚至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