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陆远权 |
 |
刘兴亮 |
 |
刘晓英 |
 |
李婷 |
“这对我们是一个重大利好!”重庆推行的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引起我市广大人才关注。8月3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人才代表,听听他们对该政策的评价。
重庆师范大学副校长、重庆英才·创新领军人才 陆远权
陆远权目前正在从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研究。他认为,该政策激发了科研创新动力,提升了科研创新效率,含金量很高。他说,过去,按规定,人工成本支出只能占百分之二三十左右。现在,用于人的经费可达50%以上,这是对知识价值的认可。在他看来,入选重庆英才计划的人才对经费有了更大自主权,将有助于提升科研的吸引力,配备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并帮助培养年轻人才出更多成果。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员、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刘兴亮
这几天,刘兴亮正在与团队加快白鹤梁题刻与三峡石刻旅游开发研究进度。在这个团队中,有单位的同事,也有外单位的合作伙伴。刘兴亮主要负责题刻,其他的则负责市场研究、制作漫画等。他说,以前,项目经费中的人工费不能发给本单位的员工,组建科研团队也受各种条件制约。“现在好了,实行‘包干制’,我能按照科研需要组建团队。同时,也能让大家的付出,有好的回报。”刘兴亮说。
重庆工商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刘晓英
“‘包干制’的出台,让我们搞科研的人才干劲更足。”刘晓英对这项政策表示欢迎。刘晓英主要从事功能建材研究。她说,在实验室搞科研,必须得有设备。旧设备跟不上科技的步伐;生物、化工等设备又不适合从事建材研究;购买新设备,又受各种限制,还得编预算。“很多时候,大家只有选择一些折中的方式,但终究不是个办法。”她认为,“包干制”是一个很好的政策,解决了科研中的“痛点”。
重庆吉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专家、重庆英才·青年拔尖人才 李婷
李婷是一名女科学家,目前正从事集成电路研究。她说,“包干制”的实施,让领衔的专家围绕国家和社会需求,灵活确定研究路线,放开了人才的手脚,团队从事创新创造的积极性更高、目标更明确。她认为,此举有助于对技术难点进行系统研究,而不是像过去受太多条条框框限制,时常是“见子打子”。同时,她也认为,负责人有了更大的经费自主权,就能有针对性地匹配资金,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人、财、物全力攻克技术难关。
(本组稿件由重庆日报记者陈国栋采写,图片由重庆日报记者罗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