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油画《夜渡黄河》局部图。 |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强渡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1961年,画家艾中信以解放军夜渡黄河的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了油画《夜渡黄河》,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背景:连夜造船渡黄河
1947年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一个转折点,当时国民党对黄河防线防守是非常空虚的,这就给了解放军们一个很好的机会 。
1947年5月,刘伯承、邓小平接到挺进大别山的任务后,立即对渡河作战做了周密准备。首先,他们根据对黄河沿岸地形和敌情的研判,决定把渡河地点选定在当时的濮县至东阿县的河段。为了配合和支援解放军强渡黄河,沿边各县挖引河、造船坞,征调船工昼夜进行渡河训练。当时,人民群众也自发来帮解放军们造船,为了避免被国民党军发现,各家各户把造好的船只藏在自己家里,用棉被、粗布等盖上,等夜里再拖到黄河边上助解放军们渡河。
1947年6月30日晚上12点,指挥部下达渡河命令,军民开始冒着对岸敌人的炮火,驾船强渡黄河,并最终攻破敌人防线,占领黄河对岸。经过3晚的奋战,12万解放军主力部队全部抵达黄河南岸。
场景:全景式展现奇袭
在绘画中,怎样描述夜间始终是一个难点。油画《夜渡黄河》的经典之处在于,作为一个必须要符合现实的主题性创作,艾中信没有用烽火连天的战争场面来表现,而是用月明星稀的初夏之夜解放军们展开奇袭的场景来表达,令整幅画作中肃穆又充满了紧张激昂战斗的氛围。
激昂雄浑的《黄河大合唱》里面大开大合的场景,曾给艾中信启发,画作中人马齐集、密密层层,黄河蜿蜒流淌像一条巨蟒,解放军战士踏上蟒背一跃飞过天险,刘邓大军的英雄气概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艾中信创造性使用了全景式风景样式,构图超宽幅,集人物、场景和风景为一体,壮阔宏达,气势逼人。
艺术:动静结合渡黄河
艾中信的学生钟涵说:“他(艾中信)善于画夜景,可以把夜景中黑白灰各种关系处理得很好,其中在《夜渡黄河》也有很好体现。”
艾中信作为一名写实派现实主义画家,将油画《夜渡黄河》近景处的黄河浪花画得非常逼真,中景处迎风飘扬的红旗,远处高空浮动的烟雾,都十分具有动态性。
艾中信采用平涂的方式绘画天空,非常明快和简洁,右上角烟雾的出现,打破了天空的宁静,使得天空与黄河、与战士们形成了一种连接,尤其是烟雾中两个照明弹的刻画,把观众的视觉重心又拉回到了战争场面。
为更好铭记那段历史,河南省台前县在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渡口建立了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馆内以大量珍贵的图片、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刘邓大军夜渡黄河的场景,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和子弟兵的鱼水情深。2020年7月,刘邓大军渡黄河纪念馆成为第一批“河南省红色教育基地”。
今天的台前县因为特色产业、农业扶贫基地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已经走上了富裕之路。当年勇往直前的渡河精神,始终激励着台前县在新时代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