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杀虫真菌农药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推动建设“海绵城市” 让城市会呼吸更生态
第03版:党的旗帜在科技界高高飘扬
上一版 下一版  
研发杀虫真菌农药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推动建设“海绵城市” 让城市会呼吸更生态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0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彭国雄:
研发杀虫真菌农药 助力绿色农业发展

重庆科技报见习记者 胡倩

    彭国雄在田间工作。受访者供图

  提及农药,很多人会把它跟“化学”挂钩。化学农药虽然使用范围广、成本低,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如杀伤昆虫天敌和有益微生物,使有害生物产生抗性,造成人畜中毒、环境污染等。

  “杀虫真菌农药是一种真菌微生物农药,其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从体表侵入害虫体内并繁殖,通过营养竞争并产生毒素导致害虫死亡。”近日,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农药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员彭国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使用杀虫真菌农药,整个过程安全,且对环境友好。”

  彭国雄为何要研究杀虫真菌农药?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1991年,彭国雄考入长江大学农学院学习植物保护专业。之后,他在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和重庆大学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2000年至今,彭国雄在重庆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任教,从事杀虫真菌农药的研究和博士生指导工作。

  我国是世界上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其中东亚飞蝗是导致我国蝗灾发生的首要害虫。彭国雄说,长期施用化学农药防治虫害,对蝗区造成严重环境污染,使蝗灾的发生与治理进入恶性循环。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施用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就已作为应对蝗灾的重要防治手段,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为环保产品推广应用。“但由于当时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杀蝗绿僵菌制剂,导致我国未能大规模应用这种生物农药。”彭国雄说。

  为了防治东亚飞蝗,彭国雄所在

  团队展开了生物农药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出国内第一例国家登记的杀虫真菌农药——杀蝗绿僵菌CQMa102生物农药。2003年,该农药在北方十省主要蝗区推广应用,防蝗效率达到了80%~90%;2009年,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

  彭国雄介绍,不同种类的绿僵菌杀虫范围不同,蝗绿僵菌只能感染蝗虫等直翅目昆虫,防治范围有限。因此,研究具有广谱性的杀虫真菌农药成为团队新的重大课题。

  此后,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试验,彭国雄所在团队研发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系列农药,能够防治20多种害虫。目前,该农药相关成果已获得5项农药登记证,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支持下,由重庆聚立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销售,在全国20多个省的水稻主产区进行试验示范和销售应用,总应用面积达300多万亩。

  “农业研究是一门很‘老实’的科学。”彭国雄说,做一件事,并且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做好这一件事,总会有结果。要学会淡泊名利、甘于寂寞。

  他说,下一步,自己和团队还将致力于研发抗病、促生和杀虫三效合一的杀虫真菌农药,为促进绿色农业发展添砖加瓦。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