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磁器口古镇全新亮相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虎峰山
第12版:科技服务·文旅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磁器口古镇全新亮相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虎峰山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7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七

    《长征》。李可染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顺利完成了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长征的两年时间,也是毛泽东主席诗词创作最集中的一段时期。1959年,画家李可染以毛泽东诗《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了国画《长征》,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

  题引:《七律·长征》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在紧张的战斗间隙,跋山涉水的毛泽东在马背上写下了多首诗词。这些诗词里充满着热情坚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长征中的红军指战员起到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也反映出毛泽东内心坚定的革命信念,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历经艰难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在跨越岷山的过程中,毛泽东已经开始酝酿《七律·长征》。当红军成功翻越雪山来到甘肃榜罗镇,这首诗终于面世。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道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心境从焦急忧郁到胜利喜悦的转换。作为毛泽东长征诗词的巅峰之作,这首诗既是长征的史诗,也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崇高革命精神的赞歌。  

  创作:“以小观大”绘山水

  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革命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邀请李可染以《七律·长征》为题,创作一幅山水画。接到这个任务后,李可染构思良久,几易其稿,他觉得这幅山水画必须是新山水画,让人一看就有新的气息。李可染构思了“横”和“竖”的几种构图,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使用横幅构图。

  《长征》这幅作品,是画家李可染首次离开写生对象虚构出来的一幅山水画。他运用“以小观大”和“高远”手法,画出几十个层次的山水,表现了山峰的不同形态,使得传统画论里的峰、峦、叠、嶂都有所展现。画面中右边山峰的主峰和次主峰,与左边的几个平头的山冈,形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对照,彼此呼应;同时,后面山重水复的小山峰,更加展现出毛主席诗词中人类征服自己、征服自然的精神特质。  

  艺术:构图、结构与色彩

  在构图上,《长征》构图饱满,留白较少。画家以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为题跋,放在画面上方仅存的一条空白处,诗句依着山峦的起伏题于画幅之中,直抒胸臆,充满革命的豪情与浪漫主义色彩。同时遵循传统山水画中题跋“齐头不齐脚”的典型特点,使“题跋”与“绘画”之间形成一种呼应关系,非常生动。

  在结构上,画作结构规整,笔墨精严,气象万千,通过色调的明暗变化,平衡了画面厚重的体积感,布局上画面颇具形式感,点、线、面的组合使画面厚重、饱满且透气。

  在色彩上,画作中星星点点的红旗,从左到右,从山下到山腰,再到山上,由点穿线,既贯穿起红军长征的队伍,呈现出行进的路线和动态感,同时,队伍中“红旗漫卷”的意象又起到了引路灯塔的作用。

  毛泽东同志在长征期间创作的诗词,塑造了红军英雄们的群体形象,他们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些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豪情壮志。在新时代的今天,它仍然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