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全球发生率在12%~28%,并且呈上升趋势。抑郁、焦虑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精神疾病。最近两三年,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李雪感觉到,前来门诊就诊的有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孩子显著增多。孩子这么小,为什么也会抑郁和焦虑?抑郁和焦虑对中小学生有什么危害?为什么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又该如何防范?利用暑假让孩子们读一些心理健康读物对预防孩子心理问题产生是否会有帮助?
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
李雪介绍,不论是焦虑还是抑郁,都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李雪说:“环境因素包括小环境和大环境两部分。”小环境指的是家庭,大环境则是社会,对于孩子而言,大环境还包括学校。也就是说,家庭、社会、学校三个环境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现在的孩子与10年、20年前的孩子相比,玩乐的时间明显减少,他们在童年时期却没有做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做的事,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做游戏和运动,大部分课余时间都用来上各种补习班,超前学习成了普遍现象,这不仅会导致孩子们心理发展不足,而且在过大的压力下,很容易产生抑郁和焦虑的情绪。国家教委一直倡导给学生减负,要求不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留作业,今年,又大力整治线下辅导班,这些举措都是在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
除了社会、家庭、学校带来的压力,父母的养育方式也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李雪在临床中发现,很多孩子的家长自身的人格发展并不成熟,他们不知道科学的养育知识,不了解如何跟孩子良好沟通和互动,往往采用简单、直接和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不听话时强势地打压,这种不良的养育方式也会对孩子的情绪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此外,睡眠缺乏、运动不足也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李雪指出,现在很多孩子不仅没有足够的游戏和运动的时间,还普遍缺乏充足的休息和睡眠。“充分的运动和充足的睡眠不仅对孩子身体生长发育不可或缺,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大脑的发育也至关重要。必须要有足够的睡眠和运动,孩子的身体和大脑才能得到很好的发育和发展。如果睡眠缺乏,运动不足,环境负面作用,孩子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不仅会出现情绪问题,身体、视力等其他方面也都会出问题。”李雪说。
防范从家庭做起
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问题对处于生长期的中小学生来说,危害极其深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否可以防范?又该如何入手呢?李雪认为,防范孩子心理问题的发生,首先要从家长做起。
经过多年临床工作,李雪对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深有感触。她看到,很多人当了家长,但却并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怎样才能给予孩子有效的陪伴。“他们并不是不想做一个好家长,而是不会,不知道该怎么做。”李雪说,“很多家长不仅不懂得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互动,而且他们自身还有一些问题没得到解决,比如自我接纳、自我管理等等。当家长自己都有问题时,就更不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必须能够言传身教,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一个好家长并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学习的。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对每个家长都非常重要。李雪建议家长可以看一些与儿童心理发展、父母养育方式、亲子沟通以及和儿童青少年抑郁、焦虑相关的科普书,比如《应用行为分析与儿童行为管理》《非暴力沟通的父母话术》《父母与子女的心理辅导:呵护孩子心灵成长》等。通过阅读,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学习应对压力、处理人际关系、培养自律性的方法,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把握自己的心理健康。“家长自己健康,整个家庭才能健康,孩子也才能健康。”李雪说。
李雪认为,让家长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还有另一个好处,就是当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们能够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对任何疾病而言,及早发现、及早干预才能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早发现、早治疗也是一种预防,可以防止病情发展到更加严重的阶段。
此外,家长也可以让孩子看一些简单的心理健康读物。李雪建议,低龄的孩子可以看一些关于情绪管理、人际关系、饮食睡眠以及自我管理的绘本,让孩子在阅读中掌握一些简单的科普知识,学会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处理同伴关系,学会自我管理,养成生活节律,以及高效地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