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强降雨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其中,河南郑州1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突破中国大陆小时降雨量历史极值,造成地铁被淹,交通瘫痪,停水停电,形成了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城市内涝。
气象专业机构认为,高强度、长时间的降雨在大多数时候都与洪水或其他水患息息相关。了解雨,就是了解区域洪涝风险的第一步。
城市有排水系统
暴雨为什么还会成灾
城市内涝的形成一般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短时间降雨量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另一个是城市排水系统不完善,导致降雨没有有效排出城市。郑州属于前一种。
早在2016年,郑州就开始投入500多亿元建设海绵城市项目。所谓海绵城市,是一种使城市拥有“弹性”的新型综合雨水管理: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加以利用。那为什么还会在这次的强降水中损失巨大呢?原因无他,就是降水量太大了,已经超过了这块城市海绵的吸收极限。
根据24小时降雨量,暴雨可以分为三个等级,50~99.9毫米的称为“暴雨”、100~249.9毫米的称为“大暴雨”、250毫米以上的称为“特大暴雨”。这是什么概念呢?不久前,德国也遭遇了有气象记载75年以来的最大暴雨,雨量最大的科隆地区24小时内降水154毫米,被称为“灾难级别的降水量”。这次暴雨造成德国171人死亡,近千人失踪。成千上万人失去了房屋和家园,基础设施遭到极大破坏,财产损失更是不计其数。
而河南郑州在24小时内整整下了627.4毫米的雨,是“特大暴雨”的2倍多,是德国“灾难级别降水量”的4倍多,等于把一年的雨集中在一天之内下完了。在雨最大的时候,郑州1小时降雨量达201.9毫米,等于在一个小时里把100多个西湖倒进了郑州。
为什么出现极端降雨
天气到底怎么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远超城市承受能力的极端降雨天气出现呢?
众所周知,雨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
在自然界,气温每升高1℃,大气就能多容纳约7%的水分;随着大气中的水分不断增加,云层将带来更多降雨,这就像大陆上空的低气压系统或者海洋上的飓风一样。也就是说,温度每升高1℃,降雨极值就会变得更加极端。
中国气象局1990年开始在青海瓦里关进行温室气体监测,该气体就是每年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过量的温室气体。这项监测结果显示,温室气体在大气中浓度不断升高,表明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不断增加。气候变化统一的尺度是看30年平均温度的变化,目前在这个尺度内可以看到一条增温的趋势线。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原来不经常发生的极端天气事件就发生了。
气象组织认为
2060年有望改善极端降雨
除此之外,数据也表明,“这些年雨越来越多了”确实不是人们的错觉。根据历年来的《中国气候公报》,200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仅633毫米,而2020年全国平均降水量已达694.8毫米,约为1951年以来排名第4。同时,降水不平均的现象也比较频繁,2020年全国共出现37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暴雨日数约为1961年以来排名第二,仅次于2016年。
世界气象组织认为,在减缓气候变化取得成效之前,极端天气事件和自然灾害将可能比之前较多发生,并且将在未来几十年继续下去。如果人类通过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更多使用电动汽车和生物燃料汽车等方式积极应对,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取得成功,就有希望在2060年左右阻止这种负面趋势。(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