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数字地球”将打造时空双重维度的新基建通过手写学习效率更明显研究指出亚马逊雨林碳吸收能力已达临界值首次突破 研究人员成功将脑波转换成文字
第07版:科技创新·项目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数字地球”将打造时空双重维度的新基建
通过手写学习效率更明显
研究指出亚马逊雨林碳吸收能力已达临界值
首次突破 研究人员成功将脑波转换成文字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7 月 20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数字地球”将打造时空双重维度的新基建

新华社记者 董瑞丰

  目前,在暴雨来袭之前,气象部门已经可以借助卫星信息及时预警。而未来,无人驾驶、智能物流、智慧城市等,也有望借助来自千里之外的空天信息,进行运筹帷幄。随着“北斗+”“高分+”等新应用不断涌现,将空天信息融为一体的“数字地球”技术不断升级,将打造时空双重维度的新基建。

  多元数据融合空间时间并存

  “数字地球”是利用遥感卫星、导航卫星、航空摄影等空天资源和地理信息技术等,构建而成的集数字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全球信息模型。在这张特殊的“地图”上,不仅有农田河流、交通路线的静态画面,也有车辆移动、物流运输的实时图景,还有气象、雾霾、排放等动态数据。

  根据热力和轨迹分析,交通拥堵可以得到缓解;结合车辆高精度定位,物流运输将更加安全高效;还有农业、灾害预警、碳中和等多个领域,空天大数据都可以赋能,产生大量新的应用场景。

  “空天大数据为很多应用带来了可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说,过去对地观测数据的应用主要通过人工识别,现在已转换成人机协同、智能化提取,未来将由人工智能进行自动化作业,为大量新应用提供支撑。

  空天数据融合显现优势

  现代物流要基于高精度位置跟踪和时间同步,智慧农业要有高精度的施工信息支持,无人机编队需要精准的时间和位置……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副总设计师吴海涛表示,“数字地球”作为打通天上卫星资源与地上行业应用的承载平台,在推动北斗应用融合与产业协同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目前,北斗系统最高精度实时处理可到厘米级,事后处理可到毫米级,能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行业。

  高分系统则统筹建设基于卫星、平流层飞艇和飞机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完善地面资源,并与其他观测手段结合,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全球覆盖的对地观测能力。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中科星图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邵宗有认为,“北斗+高分”可以构建更加精细化的时空大数据管控平台,例如,把自然地貌、地下管网进行更精准的三维展示,为气象和地质灾害提供更精细的应急防控,甚至应用于碳中和的精确排放评估等领域。

  打造“一站式”空天信息平台

  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在轨运行应用卫星数量超过300颗。随着技术进步,卫星定位将越来越准,分辨率也会不断提高。

  尽管数据存量巨大,但自然资源、交通、应急、农业等产业目前获得的数据支持仍不到位。究其原因,专家认为是数据的获取环节过多、过于复杂,让地面产业无所适从。

  应用高性能计算、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以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地球”正在打造“一站式”空天信息平台——用一个软件把卫星拍摄、解码、建模、应用等中间环节封装起来,地面应用只需跟这一个软件打交道。

  “要让空天数据更加智能,为各类应用提供坚实的‘数字底座’。”邵宗有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