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纳米光子学中心顾敏院士团队近日公布了一项光学领域科研成果,提出全光推理全息纳米结构研究方案,能够让普通的图像传感器具备“识图”的智能。
传感器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最普遍的就是智能手机的人脸识别功能,但这一过程耗时耗能,效率不高。
由顾敏院士团队提出的这一创新技术,省略了传统工艺中由光到电的转换过程,让光学信息处理直接在光域内完成。“我们利用超分辨3D纳米加工技术,可以将AI光学器件直接集成到现有的成像传感器中,这相当于在成像传感器上放置量身定制的、针对特定任务的智能眼镜,可以在检测到传入的光学信息之前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顾敏说。
顾敏表示,这种快速、高效节能的功能性光电器件可以应用于安全检查、医疗影像和卫星图像处理等领域。与现有解决方案相比,其占用空间更小、能耗更低、成本更低。随着这项创新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应用,未来机场、车站等场所的安保人员将不必再守在大型安检机旁,只要戴上一副轻便的光学眼镜就能轻松识别海量人脸信息,实现智能安全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