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百姓健康“护航人”用爱心和责任心书写医者仁心开栏语
第05版:基层科技工作者·风采集
上一版 下一版  
当好百姓健康“护航人”
用爱心和责任心书写医者仁心
开栏语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5 月 1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新:
当好百姓健康“护航人”

本报记者 樊洁

    张新在为患者做肠镜检查。(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张新,男,中共党员、博士,现任渝北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长期从事消化疾病的临床工作和科学研究。他既是一名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医生,也是一名临床疾病的科研工作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余核心期刊论文多篇。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而消化却是比“食”更重要的环节。它通过人体消化系统各器官协调合作,把从外界摄取的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其营养物质,并将食物残渣排出体外,它是保证人体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系统,其重要性可窥一斑。

  有这样一个人,他以一颗仁者之心、一颗博爱之心,默默地守护着人们消化系统的健康,他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品德默默完成着“天使”的使命,为每一位患者送去了健康与欢笑,他就是渝北区人民医院消化科主任张新。

  1977年,张新出生于新疆,父亲是一名驻守在新疆的边防军人,因为小时候体弱多病,张新小时候除了妈妈做的饭菜香味,最熟悉的就是医院“来苏水”的味道。

  “因为小时候经常去医院,我对医院和医护人员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在我心里,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我从小就期待着自己有一天也可以用精湛的医术帮助别人。”谈到自己学医的原因,张新不禁笑了起来。

  1996年高考结束后,张新听从内心,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成了家里面第一个也是唯一学医的人。由于勤奋好学,不断攀登,2008年他获得了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博士学位,为日后治病救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匆匆二十多年,张新从青涩到成熟,收获了稳健的心理素质以及精湛的技术,而消化内镜是他最亲密的朋友。因为从小在部队大院听着军号长大,他深受军队文化熏陶,有着昂扬的战斗精神。

  “我喜欢消化内镜下的各种手术,难度越高越想挑战。”张新介绍,ERCP(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内镜手术的皇冠,这项技术难度大、风险高并且需要医生穿着几十斤的铅衣在X射线下完成,对医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是挑战。

  刚开始学习这项技术时,张新常常跟在导师旁边,穿着厚重的铅衣,一站就是10个小时,尽管很累,他每天仍然会把当天手术经历在脑海中过无数遍,并将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才会休息。2017年张新转战渝北区人民医院消化科,在克服老院区环境差、设备旧的情况下,每年完成ERCP操作超过50例,以优质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精心的服务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尽管在消化系统领域精耕多年,但张新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永远审慎地对待每一个病例,精琢细磨、反复推敲。有一次,他接诊了一名在重庆辗转多家医院,经过各种手段治疗无果以“发热待查”收入渝北区人民医院的老婆婆,虽然在最短的时间内他把各项影像学、生化学检查给老人家做了一遍,但是仍然无法明确诊断。张新大胆停用了老人家各种药物,想观察一下她发热到底有什么规律,没想到停药后老人一连三天体温恢复正常并开始正常饮食。正因为他没有依赖自己的经验,始终对每一位患者“精准施工”,才能够尽快让患者获得健康。

  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究竟什么样的医生才是老百姓心目中的白衣天使?在张新看来,医生的能力有大小,但都是对生命负责,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未来,他将继续提升自己的医疗水平,让更多的患者摆脱疾病困扰,也使更多家庭走出疾病阴影,重现笑声。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