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百年来,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西藏,考古经历了从无到有、由点到面、全面提速的三个阶段。2020年西藏文物考古成果公众分享报告会近日在拉萨举行,国内多支考古队及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海拔最高的湖滨“打渔人”
如果说2018年藏北羌塘高原、西藏第一大湖色林错南岸的尼阿底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人类在距今3万到4万年前已登上了青藏高原,那么人类从什么时候开始定居高原,又如何定居,这是中外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在日喀则市康马县的嘎拉乡境内,有一个不起眼的小湖,叫玛不错,海拔4410米。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和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经过两个年度的调查与发掘,发现这里不仅是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还有海拔最高的湖滨“打渔人”。
玛不错的发现,源自一次偶然。2017年夏天,因为湖岸修建了通往牧场的村道,东南岸露出一段剖面。2019年第二次青藏科考“人类活动历史及其影响”科考分队,当时正在沿着雅鲁藏布江寻找人类史前活动遗迹和定居遗址,就这样,科考队在玛不错发现了丰富的文化堆积。经过初步采样和浮选,调查队员发现了地层里的鱼类等动物骨头、燃烧过的木炭等,经过北京实验室的年代检测,初步得知这个遗址年代距今4000多年。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表示,它里面的木炭好多都是冷杉树、圆柏,代表当时的环境比现在好得多,它的温度、降水、植被都比现在好。
为了进一步明确玛不错遗址的年代和意义,2020年联合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首次系统科学发掘,包括动植物考古、古环境DNA、体质人类学、人骨稳定同位素、湖泊地貌演化等多个领域。发掘中不断出土的土拨鼠牙齿、羚羊趾骨、尤其是鱼骨、鸬鹚骨等等,让大家十分惊喜。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王一如表示,有很多鱼的椎骨,还有鱼的下颌骨、鱼的咽齿。另外发现了这些炭屑和红烧土,就说明应该是有人类活动,是人类捕鱼,然后在这里打鱼这样子的模式。
从2020年6月到8月,20多名考古学者和科学工作者通力合作,在玛不错遗址清理出了4座石板墓和火塘遗迹,出土了大量木炭、动物骨块、陶器碎片、水晶石料、石质工具等遗物。这些石斧、石簇、石球、磨棒、玉凿、细石叶等石器,显示出西藏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诸多特征。
4000年前已有定居人群
专家认为,在4000多年前,西藏腹地高海拔湖滨地区已有定居人群。高原环境艰苦,人们为什么会选择在玛不错一带狩猎捕鱼呢?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杨晓燕认为,他们选择这里住肯定是有他们的原因,比如说鱼很多,很容易狩猎,植物资源、动物资源都很丰富,才会在这里长期居住。所以那个时候的环境肯定是更适宜人类居住的。
为了寻找玛不错遗址一万年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密码,由中科院青藏所研究员侯居峙带队的湖芯钻探队,第一次在玛不错钻取了四根长短不一的湖芯,以获取当时气温、植被变化等数据。
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侯居峙表示,我们通过湖泊钻探,希望知道过去一万年以来气候是怎么变的,环境是怎么变的,植被是怎么变的。当时的人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下生存,吃什么,可以用当地的什么资源。
4000多年前的人们,在玛不错这个海拔最高的“渔村”,居住形式如何,是常年定居还是季节性营地,是否种植农作物,出土的猪骨是否表明驯养家畜等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对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据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夏格旺堆介绍,此次发掘区分为Ⅰ区和Ⅱ区,Ⅰ区墓葬区共发掘了4座墓葬,均为石棺墓。Ⅱ区发现有烧火遗迹,似是火塘。Ⅰ区遗址地层堆积丰厚,其中包含有大量的木炭、动物骨骼、陶片、水晶石器和少量骨器、骨蚌饰品等遗物。相比而言,石器的数量极少,不见较为典型的用石片和砾石制作的工具和细石器。目前可辨的陶器形制为圈足和平底,未发现完整器;陶片多数为泥质灰陶(灰黑陶)、褐陶(红褐陶),器形可能有罐、盘(盆)或钵,装饰纹样以刻画纹为主,还有戳点纹、压印纹、抹画纹等。
夏格旺堆表示,2020年考古发掘初步研究表明,玛不错遗址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海拔最高的湖滨渔猎文化遗址,来自东亚的人群在距今4000年前已定居于青藏高原腹地。从已出土的陶器残片、骨器、石器组合特征看,该遗址反映出的考古学文化有别于目前所知西藏新石器时代其他考古学文化遗存,应是一种新的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
他认为,玛不错遗址的发掘将对建立高原腹地乃至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序列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它将填补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序列,为构建西藏史前考古学文化框架和重建史前西藏社会历史发挥重要作用。(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