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人间四月天,正是出门踏青赏花的时节,乡村游也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一个旺季。踏青游、近郊游、乡村游等需求加速释放,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57%的游客参与踏青郊游,32.5%的游客体验游园赏花。
赏花经济正如火如荼,但花只开一季,如何让乡村游一年四季都保有持续吸引力?如何在遍地都是“桃花节”的热潮中,花开“别样红”?从近年来各地的实践来看,注入新鲜、独特、丰富的文化内容势在必行。
体育赛事
打破乡村旅游季节性
2021奉化海峡两岸桃花马拉松在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开跑,吸引了8000多名跑步爱好者参加。
在落英缤纷的乡间奔跑,这个被誉为“全球最浪漫的赛事”今年已经是第五届。赛事以“桃花”为主题,赛道沿途经过溪口古镇、林头村“天下第一桃园”、曰岭以及滕头村等生态美丽乡村,对于跑者,这不仅是一场体育比赛,更是一次独特的乡村游。
乡村与体育天然亲近,尤其是在全民健身和户外运动热的背景下,将体育运动与乡村游结合,不仅丰富了乡村游的内涵,更培育出了乡村游的新业态。
体育能量注入为现下的乡村游增添了新鲜、时尚、动感的元素,从推动全国性的大型赛事下沉到村,建立专业化的乡村体育训练基地,到承接业余户外拓展训练需求等,体育经济将为乡村常年带来持续性人流,从而打破乡村游的季节性难题。
研学基地
耕读教育的最佳场地
当重庆城口蓼子乡梨坪村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竞相绽放时,来自四川美术学院的百余名学生在花田边支起了画板,将这满目的金黄与翠绿描绘于画纸上……
如梨坪村的油菜花一样,四川金堂县栖贤乡的梨花沟、安徽省池州市的杏花村等村也都在“以花为媒”、以乡村之美,吸引院校、社会组织、企业、艺术家等“下乡”与村庄共建各种主题的研学基地,盘活旅游资源,促进农文旅融合,加速形成旅游产业链。
而且,乡村研学基地还能成为大中小学校开展农耕教育的最佳场地。“开展耕读教育”已经被写入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农耕是丰衣足食的前提,而衣食足又是一切人类文明的前提,让更广大的人群去乡村接受耕读教育,体会、学习、运用、发挥传统农耕文化中包含的农业智慧和精神价值,将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产生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推动“开展耕读教育”的政策引领下,乡村研学基地游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期。
民俗民艺
越乡村越魅力
如果说体育和文艺是引入的城市文化资源,那么民俗民艺则是乡村的本土文化资源。乡村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库,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形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古村落,民俗民艺资源富集,也是乡村游发展得最好的一批村落。
重庆着力将乡村农耕、农事、农活技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俗等转化为乡村旅游体验活动,依托文化遗产和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大巴山文化、武陵山苗家土家文化、盐丹文化等特色乡土民俗文化,全方位展现乡村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谣谚、山歌、舞蹈、戏曲等民间文化艺术。
文化是旅游之魂,乡村文化也是乡村游之魂,但这个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新时代的乡村文化正在形成中,这里面既有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有当今时代鲜活新元素的融入。乡村游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因为它不仅能够安放住城市人的乡愁情,更能托起乡村人的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