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环保产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市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仅503.23亿元,2019年达到1032.82亿元,年均增幅在20%左右。
“在行业高速成长的同时,也存在危机感。”重庆市环保产业协会会长张勇说。列入2019年度统计分析的1414家环保企业中,大型企业占3.61%,中型企业占18.18%,小型企业占31.61%,微型企业占46.61%。市场以小微企业为主,营收最高者不足30亿元,与外省市动辄上百亿企业差距悬殊。这导致企业在融资、采买先进设备、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除了企业规模“小、散、弱”以外,研发薄弱是重庆环保产业的另一个短板。2019年重庆环保产业科技研发投入9.06亿元,占重庆市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总支出的1.97%,占环保产业整体营收不足1%。
此外,重庆环保装备制造能力不足。“水处理工程项目用的成套设备和监测设备,大多以外地产品为主,重庆本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很低。”张勇举例说。
做强重庆环保产业,关键在于创新。就降碳而言,“中央刚刚提出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这将催生万亿级新市场。”张勇说,从碳监测、碳储存再到碳利用等,都是全新的领域,重庆环保科研机构和企业,并不缺乏“弯道超车”的机会。抓住机会,靠的是技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