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新闻本科专业为何这样调整?日常生活里的“五招”教会孩子懂得感恩请给孩子们设计一款专用手机
第11版:科技服务·教育
上一版 下一版  
图片新闻
本科专业为何这样调整?
日常生活里的“五招”教会孩子懂得感恩
请给孩子们设计一款专用手机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3 月 16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教育部公布各高校新增专业2223个,撤销专业518个
本科专业为何这样调整?

田宇欣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其中,37个新专业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各高校新增备案专业2046个,新增审批专业177个,两者合计新增2223个专业,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93个,撤销专业518个,为近3年来最多的一次。

  新增专业

  适应国家战略、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机器人工程可谓此次新增专业中的大热门,新增数量排名前五。仅人工智能一个专业,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在内的130所高校增设。

  青岛工学院电子商务教研室主任王建伟分析,人工智能专业的热度源于国务院2017年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人工智能定义为“重大战略机遇”,要“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高校主动适应知识创新、科技进步及学科发展需要来调整专业。”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耀表示,“当前全球正处于由信息化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变,大数据、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不断催生和迭代出越来越广阔的需求空间,这为与之相关的新专业创造出了越来越宽广的发展机会。”

  对新增专业体现的发展趋势,东北财经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汪旭晖教授分析:“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转型、升级的速度和力度明显加快,新科技与不同类别专业之间以及不同类别专业之间深度交叉融合的特征越发凸显,由此所形成的新专业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中的作用越发突出。”

  撤销专业

  在专业设置上向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转变

  此次专业调整中,518个专业被撤销备受媒体和社会关注,因为这也是近8年来被撤销专业最多的一次。“关于数量其实不用过分解读。”王建伟指出,我国高校新增专业数量近6年来除2019年为1853个之外,其他年份均超过2000个,远高于撤销数量。具体来看此次被撤销的专业不难发现,管理类被撤销得较多,如公共事业管理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别被21所和16所高校撤销,位列前两位。此外,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在15所高校中将不复存在,产品设计专业则被13所高校撤销。

  究其原因,王建伟认为,生源不理想以及相关专业学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是专业被撤销的重要因素。从招聘网站的数据来看,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职位需求,2019年比2018年下降了31%,2020年比2019年又下降了37%。“无论是主动撤销还是被动撤销,不同院校撤销不同专业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均与高校发展定位的转变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密切相关。”高耀认为,专业设置陈旧、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软硬件支持度不够是三个最主要的原因。  

  优化调整

  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

  在专业一增一减的背后,既反映了一些高校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也蕴藏着高校专业设置的逻辑和原则。

  “这些问题的深远负面影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来消化。”高耀建议,高校本科专业调整应当遵循分类考虑、长线思维、动态调整和程序正义四个基本原则。具体来说,就是要立足长远考虑问题,摒弃“短线思维”,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发展特色、学科基础、软硬件支撑、社会需求等各种因素,动态调整中及时淘汰一些培养质量低下、办学条件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陈旧、缺乏特色和内涵的专业。

  “既要充分授权,同时又要科学监管。”王建伟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完善的专业设置调整干预机制,从宏观层面加强对市场人才供求的监控,以及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预警和监督,规范普通高校专业设置调整行为。

  “应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政府宏观调控、高校自主调整、社会力量参与的本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模式。”汪旭晖指出,可以借鉴中外大学成功经验,强调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联动发展,同时建议引入权威第三方评价机构等对高校专业、课程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科技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双钢路3号科协大厦 邮编:400013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