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猫鼬。 |
 |
北美负鼠。 |
 |
棱皮海龟。 |
 |
鳗鱼。 |
在毒液的帮助下,那些有着毒液的掠食者,不仅能轻易地制服体形相当的猎物或者其他竞争者,还能解决体形比它们大得多的动物。但是,这些毒物并非无敌,它们的毒液对一些动物的作用就像是电流遇上橡胶,作用甚微。
毒液是毒素的大家族
大自然有超过600种毒蛇、25种毒蝎以及其他多种毒物,不过它们的毒液可以分为4种毒素。这4种毒素分别是:坏死毒素、肌肉毒素、细胞毒素和神经毒素。
坏死毒素是一种能引起细胞非正常死亡的毒素,不过由于它仅作用于被毒液注射附近的皮肤组织,所以坏死毒素很少危及生命。即使在那些跟坏死毒素有关的致死案例中,死因更有可能是组织坏死所导致的过敏、感染,抑或是其他。
肌肉毒素广泛存在于蛇和蜥蜴等猎食者当中。这种毒素能迅速发生作用,从而使猎物瞬间瘫痪,无法逃跑。如果剂量足够的话,这种毒素甚至还能麻痹胸隔膜肌,导致猎物窒息而亡。
细胞毒素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毒素,它也能杀死细胞。跟坏死毒素不同的是,它能随血液流动,并具有自己的靶子。
神经毒素可以说是最为致命的毒素之一。这种毒素直接作用于大脑神经,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甚至是瘫痪。神经毒素有许多种,而且它们对神经系统的破坏是有选择性的。例如树突毒素能直接阻止神经元通过细胞膜进行正常的正负离子交换,抑制神经元信息的传递,从而使神经麻痹。
在对毒液有了一些了解之后,就不得不提到毒液大师——蛇。一些动物的毒液里往往只含有一种或两种毒素,而蛇的毒液却含有至少3种毒素,在这3种毒素里还有许多种“子毒素”,其中致命的毒素太多,难以“对症下药”。所以对于下面介绍的不怕毒液的动物,将主要通过描述它们对蛇毒的免疫,来表现它们抗毒能力之高。
可爱外表下的强大解毒能力
猫鼬是一种脸和身子都有些长的哺乳动物,体长为24~58厘米,它耳朵小而圆,四肢较短。猫鼬不仅披着难以被蛇咬穿的厚实外皮,还有着发生了基因突变的乙酰胆碱受体,这种乙酰胆碱受体能识别出α-神经毒素“冒充”的乙酰胆碱,只跟真正的乙酰胆碱结合,从而达到抗蛇毒的目的。这两种武器使得猫鼬无惧绝大多数毒蛇,甚至是眼镜蛇。
另一位可爱的抗毒液动物是一种鼠类,叫作蚱蜢鼠。蚱蜢鼠是北美洲特有的动物,体长8.9~12.7厘米。蝎子的毒液也是由多种毒素混合而成,它会破坏动物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巨大的疼痛。但蚱蜢鼠的感觉神经元在与蝎子的生存竞争中发生了进化,能够分泌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把蝎子毒“屏蔽”在感觉神经元之外,进而保护神经元免受毒液的侵害。并且这种蛋白质还有强大的止痛效果,以至于蚱蜢鼠被蝎子叮咬时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疼痛。
在北美洲,还有一种不怕蛇毒的动物,那就是弗吉尼亚负鼠,也叫北美负鼠。北美负鼠体长35~94厘米。北美负鼠体内具有一系列能够跟蛇毒中和的氨基酸,而这个过程直接发生在蛇毒在血液运输的过程中。科学家们最近发现被中和了的毒液竟还成为了北美负鼠的营养物质。
海洋里也有诸多抗毒动物
海蛇的毒性一点也不比陆地上的蛇小。海蛇毒液由神经毒素、肌肉毒素和肾毒素等组成。不过,同陆地上一样,总有海洋动物不怕蛇毒,其中就包括了鳗鱼。科学家通过对照实验发现,这很可能是鳗鱼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因为鳗鱼只对那些专门以鳗鱼为食的海蛇的毒液具有更好的耐受性。
海里还有一种带有剧毒的动物——箱水母。箱水母被称为“世界上最毒的生物”,箱水母每条触手上大约有5000个“小毒刺”,小毒刺里装有神经毒素,被箱水母蜇的人会感觉到刺痛,如果毒素剂量足够,被蜇的人还会因心脏衰竭而死。不过专门以箱水母为食的棱皮海龟可不怕它们的毒素。
棱皮海龟走的是“物理抗毒”的路子。棱皮海龟不仅皮糙肉厚,箱水母的毒刺无法穿透,而且棱皮海龟的食道和胃都覆盖有由角蛋白形成的膜和凸起,这就使得箱水母直到被消化的那一刻,也无法对棱皮海龟造成伤害。(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