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博物院,一座明代鎏金藏式佛塔引人注目。佛塔于上世纪50年代,在牛首山弘觉寺塔地宫出土,是明代佛教工艺绝品,也是国内目前唯一出土的一件“迷你型”鎏金喇嘛塔,在它的背后,可能还藏着一段我们不曾知晓的历史。
弘觉寺惊现地宫
弘觉寺塔位于南京南郊牛首山的东峰西南坡,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74年),是代宗“感梦敕修”,于明正统初年(1436年)至正统五年(1440年)之间重建。在清代乾隆年间,此塔部分木结构遭雷击而焚毁,仅存塔身部分。
1956年,当时南京的弘觉寺塔还属于祖堂山精神病院。7月14日这天,有游客来到弘觉寺塔的底层参观时拿脚跺地,他所处的位置正是塔内正中央,当时他感到脚下地面发出了一种空洞的声音!
南京博物院得到了消息后,立刻组织人员打开前往勘察,发现在该塔底层中央有一地宫,原盖已被揭起,洞深1.06米,上圆下方,底边为83.5厘米,其中藏有文物。在1956年第11期的《文物参考资料》上,《南京牛首山弘觉寺塔内发现文物》一文,记载了当年从地宫中出土的文物。当年从地宫中出土了铜器、玉器和瓷器等十多件文物。其中1件盛放骨灰的铜鎏金喇嘛塔底座上,正面刻有铭文: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背面则是“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
“迷你”宝塔弥足珍贵
鎏金喇嘛塔高35厘米,座高16厘米,比例适当,结构严谨,鎏金光亮。塔身形状像一个倒扣着的钵,所以又称“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喜用的形式,俗称“喇嘛塔”。此塔属于佛教密宗的塔式,主要供五方佛或者埋葬佛舍利。
这尊鎏金喇嘛塔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座正面刻有二力士像,右刻双狮戏球,左刻双鹿斗角,后刻云龙,塔座下方刻有题记,记载制作喇嘛塔的制作者和供养者。须弥座上布置有一组佛像,内部藏有珍珠、宝石、水晶、玛瑙、玉石、骨灰等物。塔身有四个壶门,塔内放置有释迦、韦陀佛像等,塔刹由相轮、十三天、宝盖、宝珠等组成。须弥座上的四角各放一个青瓷罐,其中一个罐内放有一颗老年人牙齿及骨灰等物。
在国内,金刚宝座塔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比较典型的大部分是明朝以后修建的,主要在山西五台山圆照寺塔院、北京西郊真觉寺、碧云寺、玉泉山锥子塔和内蒙古呼和浩特的五塔寺等。像这种在明代及以后修建的金刚宝座塔存世不多,而用石座、铜塔、瓷罐合成的“迷你”金刚宝塔全国仅此一座,弥足珍贵。
争议不断的塔主人
鎏金喇嘛塔的出现引起了轰动,因为李福善的名字关联到了另一个鼎鼎有名的人物——郑和。郑和七下西洋,创下壮举,但其死后埋在哪里却是个谜。
1964年的《江宁文物简志》中披露牛首山的一座墓葬可能是郑和墓。此墓坐落在一名为“回回山”的山坡上。1981年,有关部门对“回回山”明代古墓进行了勘察,不久,江宁县文教局将这座古墓修缮一新,正式认定为“郑和墓”,修缮后的“郑和墓”上刻“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之墓”字样。由于当年指认“回回山”古墓是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也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因此学界引起了争议,不少学者认为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
郑和出生于“哈只”世家,多次参与建造寺院、布施佛寺、印造佛经、求人题记等。郑和在20多年间先后施印大量佛经,并曾皈依佛门,使用过“福善”“福吉祥”两种法号。因此有研究人员指出,弘觉寺地宫可能是伟大航海家郑和的归葬地,“李福善”就是郑和,鎏金喇嘛塔内藏着的牙齿、骨灰,极有可能属于郑和。
不过,这个石破天惊的说法并没有在明史学界、郑和研究界得到赞同。后来有学者经过考证,认为铭文中的“李福善”其实是与郑和同时期的御用监太监李童。李童曾经法号李福善,他比郑和小18岁,他们一起侍奉了三位帝王,有着相同的成长经历和心理历程,李童与郑和共事多年,情谊深厚,而鎏金喇嘛塔很可能是李童捐赠的。
鎏金喇嘛塔背后的秘密或许需要更多的发现才能揭开,但它精致的设计体现出中国明代工匠高超的技艺。这件庄重典雅的佛塔,为专家学者研究中国明代历史和宗教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