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大道起于北碚碚东大桥南桥头,止于江津支坪长江大桥北桥头,全长66公里。定位为综合大道,集交通通达、形象展示、绿色共享、智慧科学为一体。(重庆高新区供图) |
9月11日,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动员大会在渝州宾馆召开。科学城是什么?怎么建?重庆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西部(重庆)科学城,以“科学之城、创新高地”为总体定位,规划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链接全球创新网络的改革开放先行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区。
这座面向未来的科学之城,将建设为现代化城市样板,与两江新区双轮驱动,与东部槽谷两翼齐飞,共同提升中心城区城市发展能级。
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规划“一核四片多点”生产空间
西部(重庆)科学城将聚焦科学主题“铸魂”,规划“一核四片多点”生产空间,“科”的含量十足。
“一核”即高新区直管园,是集聚基础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功能的核心引擎,集中力量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四片”即北碚、沙坪坝、西彭—双福、璧山四大创新产业片区;“多点”即多个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等。
科学城将紧紧围绕“科学之城、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紧扣“五个科学”“五个科技”,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让“金篮子”装满“金鸡蛋”。
“五个科学”“五个科技”分别是——
科学教学:引进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和国际一流学科,加快“双一流”大学建设。
科学研究:引进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设置分院分所,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等重要作用,推动基础和应用科学发展。
科学设施:规划大科学装置集聚区。
科学实验:推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前沿交叉研究平台建设,布局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创新载体,加快科技成果变现。
科学机构:重点围绕环科学公园、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布局高端研发平台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布局一批科技研发创新中心。
科技人才:规划一批科学小镇、科学村落,围绕校区、园区、社区布局创新创业空间,让科学城成为各类人才向往之地、集聚之地。
科技企业:规划创新产业用地,建设产学研一体的新型产业园,做大做强创新主体。
科技金融:在高新区直管园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设立科技金融基金,引进风险投资机构,让金融更好地为科技赋能。
科技交易:引进和培育一批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把科技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创新产品市场化。
科技交流:规划“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提升科技创新开放度和活跃度。
以“十科”为重点,为西部(重庆)科学城“铸魂”,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规划“一主四副多组”生活空间和“一心一轴两屏”生态空间,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
科学城不是主城的一个区,而是独立为一个“城”,将建设成为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化城市样板。
面向未来发展“筑城”,科学城将规划“一主四副多组”生活空间。“一主”即以高新区直管园的金凤为引领,与西永、大学城共同组成科学城主中心,规划集聚高端生活服务、国际科学交往功能,布局高品质居住区;“四副”即四个片区副中心;“多组”即多个职住平衡的居住组团。科学城将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功能配套,形成智能化应用场景覆盖全城的独立城市,打造“24小时办公、24小时生活”的不夜城。
为了让自然为西部(重庆)科学城“添彩”,科学城将规划“一心一轴两屏”生态空间。“一心”即科学公园“城市绿心”;“一轴”即沿科学大道,由湿地群、公园群和城中山体组成,穿越绿心、纵贯南北、直抵两江,是科学城绿轴;“两屏”即缙云山、中梁山生态翠屏,是“城市绿肺、市民花园”。科学城要促进科技、人文、生态相互交融,为科技注入生态元素,让科技为生态服务,用科技增添人文气质,充分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还将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把山水良田融入城市,让花果稻香、田园风光成为城市的环境、城市的生态、城市的景色,打造山水田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