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州北滨商圈,休闲、游玩、购物的市民络绎不绝。(摄于2020年5月5日,本报资料照片) 特约摄影 冉孟军/视觉重庆 |
消费“下沉”到县域,是拉动经济恢复性增长的重要手段。
县域,处在超大或特大城市与农村市场的“交汇处”,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从全国看,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已突破5万亿元量级的关口,增速连续8年快于城镇。从重庆看,“十三五”期间,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4.1%,高于城镇5.8个百分点,对消费拉动显著。
近日,《重庆市县域商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提出要打造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传递出区县将成提振消费重要战场的强烈信号。
作为消费领域专家,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廖成林接受两江观察采访时提出,当前形势下,要大力发展县域商业,在服务、品质、渠道上寻找“上行”之道,推动消费“下沉”,打造县域商业升级版,为提振全市消费开辟新路径。
商圈升级扩能
事实上,随着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县域正成为新一轮开发规划的热土。从中央到地方,国土空间、区域战略、经济发展等一系列规划密集出台,给县域人口、市场等资源要素汇聚提供了政策支撑。
就消费而言,去年上半年起,中央相继发布《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 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等政策;而在重庆陆续出台的提振消费市场种种举措中,县域消费同样成为重要战场。
商圈作为最活跃的商业载体,是县域商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品质的有效切入点。
数据显示,重庆超过一半的消费在商圈实现。“十三五”期间,各区县年交易额超亿元或者营业面积超1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品交易市场达436个、营业面积达2700万平方米,2020年交易总额达5683亿元。可以说,把商圈的文章做好,对提升县域商业能级作用立竿见影。
“在县域打造商圈,与中心城区最大的不同就是人流量小、集聚度弱。”廖成林分析,县域商圈关键要增强对区域人口的辐射能力和吸附能力,让人们愿意来消费。
正大力发展“商圈经济”的万州,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商圈是万州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预计今年商圈服务业增加值将占GDP比重65%以上,规模达到525亿元。”万州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程波介绍,万州的商圈建设以高笋塘核心商圈改造升级为重点,关键在抓好“三度”。
——品牌国民度。当前,具有国民号召力的品牌已经成为商圈标配,是当之无愧的人气标杆。高笋塘在改造升级中,果断引入永辉超市、乡村基等知名企业,重振新世纪万州商都、重百万州商场等老品牌,提升商圈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业态新潮度。商圈要火起来,最关键是要吸引年轻人嗨起来。高笋塘瞄准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商圈建设,成功引进以“老火锅+新创甜品”融合为特色的咖咖火锅等时尚餐饮,引入国际知名大型主题娱乐项目,打造运动竞技、深夜食堂、个性酒吧等业态,为年轻人拉满商圈消费体验感、仪式感。
——服务便利度。商圈服务的便利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群的消费意愿和光顾频率。高笋塘针对这个痛点,不仅对片区支路、人行道进行整治改造,还优化公交线路,利用万三中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提高商圈的通达度、舒适度,让消费者方便来、愿意来、喜欢来。
事实上,以核心商圈为抓手为县域商业注入“强心剂”,是不少区县共同的选择——黔江完成了三岔河河滨路游憩商业带基础设施建设,大十字广场一期已投用,正启动大十字广场智慧商圈建设;江津首个一站式购物中心——金科·美邻汇购物公园已开业,吾悦广场、万达广场等商业综合体正蓄势待发;涪陵江南城区和新城区两个核心商圈交相辉映,泽胜中央广场、宝龙广场、万达广场等相继投用……
廖成林表示,县域商业要扩能,必须扭住商圈提档升级不放松,积极盘活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把商圈做出特色和亮点,让商圈成为提振商业的“定盘星”。
文旅换挡提质
文旅融合作为区县抓经济最有潜力的增长点,是县域消费更新产业形态、丰富多元化产品供给的理想路径。
当前,周边游、乡村游持续火爆,露营、自驾游等沉浸式玩法渐成“顶流”。数据显示,五一期间,携程乡村游酒店订单量较清明假期增长84%,乡村游景点门票下单人次增长142%。重庆本地游订单量占比近八成,乡村民宿订单量增长120%。
廖成林认为,做大县域商业,关键在于各区县要用好特色资源,避免和大都市在现代化、国际化赛道同质化竞争,要充分打好山水牌、文化牌、乡情牌,以新兴形态、优质产品吸引消费者愿意到县乡买单。
作为商旅融合大区的武隆就是一个典例。
2021年,武隆接待游客40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97亿元。这一数据超过其全年137亿的社零总额和167亿的商品销售总额,成为拉动武隆县域商业的强力引擎。
“当前,武隆正以文旅产业换挡升级为推手,进行旅游三次创业,全力推动商旅融合发展,增强文旅对县域商业的带动效应。”武隆区商务委副主任傅海涛介绍说。
比如,武隆充分用好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乌江画廊特色资源,今年全新打造1—2个“喀斯特经典深度游”项目,建成“中兴—城区”乌江大河漂流等项目。同时,深度挖掘特色文化,建设国际影视文化基地、陶艺产业园等项目,打造羊角古镇乌江历史文化体验基地。此外,武隆还将原乡风情作为着力点,升级避暑康养游和古寨风情游,完善呐溪原乡等景点建设,启动山乡田园游精品线路建设。
傅海涛表示,武隆将持续拓展康养旅游、会展商务旅游、探险旅游等新业态,以文旅产业升级激活餐饮、住宿、零售等消费领域活力,力争5年左右实现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
事实上,除了武隆以外,重庆不少区县也纷纷借力文旅产业,释放县域商业潜力。2022年,酉阳充分挖掘桃花源、古镇等文化元素,启动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国家5A景区,提升《梦幻桃源》《梯玛古歌》《面具阳戏》大型文创演艺项目,定下游客接待量、旅游综合收入2600万人次、110亿元以上的目标;奉节依托“三峡门户”的核心优势,升级“巅峰双峡”“奉宜奉”、县城至瞿塘峡等精品游线,加快《归来三峡》浮台商业化运营,力争文旅产业增加值达20亿元……
廖成林表示,区县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在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上花力气、下功夫,把天赋的生态和人文资源用足用好,延展消费链条,提升商业价值。
电商催化破局
电商作为近年来互联网经济的风口,是县域商业突破渠道瓶颈的绝佳机遇。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重庆建成区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28个、物流配送中心29个,孵化涉农电商网商近2.6万家。2020年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30.7亿元、同比增长21%,近三年年均增速60%以上。
“事实上,对于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的消费理念和实践,乡村无疑比大都市领先,也是消费的最大卖点。而电商的异军突起,为县乡农产品销售开辟了路径,提供了无限的市场。”廖成林说。
比如边城秀山,就正被电商重塑商业形态。
“曾经的秀山,受地理条件限制,7800余种农特产品仅有600种变成了商品,绝大多数在大山中‘沉睡’。”秀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雷钧友介绍,借力电商,秀山的边贸效益一路攀升——过去五年,累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705亿元、网络零售额136亿元,卖出价值64亿元的农产品及加工品。
依托电商平台,农产品销售火爆。近几年,秀山每年签订柑橘、辣椒、土豆等农产品包销订单3万亩以上。2021年农特产品电商销售额实现17.2亿元,其中销售脐橙、柚子等生鲜水果达1000余万斤。
建设电商加工中心,延伸农产品价值链。依托高新区13家休闲食品企业打造电商加工中心,投用自热火锅、火锅底料、手撕面包等电商加工线58条,农产品附加值提升30%,成功将本地20余款生鲜农产品及休闲食品打造成电商“爆款”,销量稳定在全网前十。
培育电商产品品牌,释放品牌效应。成功打造“武陵遗风”“秀山毛尖”区域公共品牌,开发“奇麦记”等自有品牌105个,31个农产品入选“巴味渝珍”,上线本土商品1000余款,年网络销售额上亿元品牌5个,“啃一腿”入围CCTV中视购物“国货优品”。
此外,涪陵、江津、铜梁、忠县等地的优质特色农产品也通过电商助力实现了出村进城。比如,涪陵依托电商平台推广榨菜、白茶、黑猪、龙眼等产品,有效提升产品利润和品牌价值;万州通过电商进一步强化15万亩玫瑰香橙、10万亩柠檬、10万亩青脆李、10万亩古红桔等农产品产销链条,2021年全区电商销售额达6亿元。
廖成林建议,下一步县乡要进一步培育电商人才、完善物流体系、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增强电商对县域商业的支撑和催化作用,让乡村优质农产品更好转化为真金白银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