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江新区金海湾公园边坡绿化美化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
沙坪坝区站西路“劳动者港湾” 张锦辉 摄/视觉重庆 |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增强高质量的城市管理服务保障能力提升城市品质,让广大市民享受高品质的城市生活?
近年来,市城市管理局立足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总目标,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管好城市为人民”为宗旨,抓好重点民生实事,抓实民生“关键小事”,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城市颜值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方便舒适”成为广大市民的共识。
美化“坡坎崖”
凸显城市特色
尽管告别了春天,但盎然的美景依然在朋友圈活跃——渝中区半山崖线、洪崖洞戴家巷边坡,南滨路呼归石花阶,沙坪坝红梅林,巴南区滨水岸线……这些独具特色的“坡坎崖”美景吸引了大量市内外游客游玩打卡。
“变化太大了、太好了!几年前这里还是个杂草地。”前来洪崖洞戴家巷边坡度周末的江何赞叹。
随着城市建设的大规模推进,不可避免留下了大量边坡、堡坎、崖壁、边角地、废弃地,形成城市“秃斑”,影响城市风貌和生态品质。
2019年,经过充分调查研究,全市坡坎崖绿化美化工作启动。以“小切口”惠及“大民生”为着力点,在打造立体“挂毯”,塑造城市特色的同时,充分利用可利用空间,增强绿地进入性,增加健身步道、完善配套设施,让绿地能看、能用、好用,实现坡坎崖绿化美化与文化、生态、休闲、防灾等多功能相融合,满足市民多种需求。
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完成坡坎崖绿化美化项目1348个,面积2990万平方米。其中,中心城区项目309个,面积1410万平方米,其他区县完成项目1039个,面积1580万平方米。
随着这项工作大力推进,我市独具特色的山地立体城市风貌特色凸显,绿色生态本底日趋坚实。特别是中心城区城市绿量大幅增加,城市“秃斑”逐步消除。一张张坡坎崖“挂毯”不仅扮靓了城市,也提升了市民生活品质,让山城重庆的面貌更美、环境更优、品质更高。
绿色发展
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深入开展,我市以垃圾末端分类处置设施为突破口,加快焚烧发电等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升垃圾资源化利用率。
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投用垃圾焚烧发电厂15座,处理规模达1.8万吨/日;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4座,处理规模达0.5万吨/日。2021年,全市资源化处理生活垃圾590万吨,垃圾焚烧发电19.96亿度,利用厨余和填埋气体发电0.84亿度,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超过65%。
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继续推进一批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和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建立形成以焚烧和资源化利用为主、填埋处理为应急保障、其他处理方式并存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模式。
传递温暖
为劳动者建港湾
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错综复杂的立交大桥、熙熙攘攘的商圈人群城市发展的背后,离不开最朴实的三个字——劳动者。
外卖小哥林华江跑完了午高峰后,就近来到了位于腾龙大道中段的高峰寺劳动者港湾歇脚。把凉透了的午饭放进微波炉加热后,他倒上一杯热水坐在沙发上长出了一口气——一上午的疲惫也随着温暖慢慢散去。
高峰寺劳动者港湾的使用面积约达20平方米,主要为了方便环卫工人、快递员、交巡警、城管队员等户外劳动者停靠休息,配置了梳妆台、饮水机、空调、电冰箱、沙发座椅、微波炉、常用医药箱等物资设备,可满足劳动者如厕、热饭、纳凉、饮水等一切休息所需。同时,为了更好服务广大劳动者,港湾内配置了专人管理清洁环境卫生,及时维修、更换物资设备,保障劳动者休息时有一个温馨、舒适的环境。
劳动者港湾为越来越多的像小林的户外工作者“充电”。据介绍,目前全市已建成“劳动者港湾”940座,城市管理的温度被传递到更多的普通劳动者中,让他们在户外也能体验到“累了能歇脚、渴了能喝水、饭凉能加热”的便利,受到广大劳动者好评。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把“劳动者港湾”建设融入到城市生态系统,强化场景创新和模式创新,提供更加精准、体贴的服务,使之成为劳动者的“歇脚地”“加油站”“充电桩”和“暖心窝”,让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惠民利民
覆盖公共直饮水
“安逸,热的、常温的水都有,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打球累了、口渴了,就来这里接水喝。”下班后刘新经常与球友一起踢夜场足球。运动后,接上一杯直饮水一口气喝下,那叫一个酣畅淋漓。
“公共直饮水项目”自2018年开始实施,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建成1087个直饮水点,惠及数百万人,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喝水解渴。
着力于将小事做好,公共直饮水建设将小事做细,处处体现城市精细化管理。例如,大部分直饮水设施都有热水,出水水温可在50℃-97℃范围进行调节,满足不同需求,同时热水均有配备童锁保护功能,防止烫伤。
在公共直饮水点布局建设上,细节打磨同样很暖心。一方面在广场、公园、人流密集地带建设,尽量让更多群众受益;另一方面在旅游景点、网红打卡点建设,让游客使用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重庆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公共直饮水点不仅仅解决了群众即时性喝水问题,还根据周边环境丰富了外观特色——重庆动物园熊猫馆以大熊猫为主题的一体化直饮水点、奥体中心以奥运文化为主题的奖杯直饮水点、建川博物馆以抗战文化为主题的子弹头直饮水点等。这也为“魅力城市”增添一抹人文风采,更成为一张张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
方便群众
公厕增量提质
5月10日,重庆市地方标准第七十三号公告发布了45项地方标准,其中《城市公共厕所智能化系统技术规范》的发布在全国尚属首次。该地方标准的出台,让智能城市公厕建设有了规范。
2018年以来,重庆将公厕建设纳入民生实事,通过增建新厕、改造旧厕和开放社会单位厕所等方式,切实推进城市公厕增量提质工作。全市公厕总数近1.4万余座,平均每平方公里4.6座,公厕数量和服务质量实现了双提升,基本形成数量充足、功能完善、管理良好的城市公厕服务体系。
在公厕增量的同时,提质的脚步也在同行。各区县按照二类以上标准改造老旧公厕,重点强化公厕通风除臭、干湿分区、优化男女厕位比例、非接触式装置、残疾人设施、第三卫生间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厕设施设备和功能,提升服务品质。
不仅如此,通过智管,在“用”上让公厕的便捷得到延伸。以南岸区烟雨路“潮汐公厕”为例。通过智能监测如厕需求,实时调整男女厕位比例,实现效率最优化。同时,现代技术手段还在丰富公厕导引方式上,在公厕云平台、微信端城市管理公众号等实现“找厕所”功能,完善公厕导引系统,方便群众就近如厕,解决“不好找”的问题。
下一步,重庆还将继续在公厕“增量提质”上下功夫,强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人性化、设施智慧化和环境生态化等,让公厕更好找,如厕更方便、更舒适。
城市品质的提升,不仅要有颜值还要有价值,不仅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不仅要有现代都市的高大上更要有触摸暖心的烟火气。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宜业宜居宜游的良好环境——重庆,近者悦,远者来。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