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重庆广阳岛,张志正向西政学子宣讲青年学子的使命和责任。(受访者供图) |
在很多青年人眼中,可能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看作是一门深奥难懂的学问。但对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研究生张志正来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他的“本职工作”,更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做好的一项工作。“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要把理论学好讲好,理论宣讲既是专业所在更是责任所系。”张志正认为,要在理论上“悟透”、在实践中“躬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播撒到广大青年的心田,让理想信念的旗帜高高飘扬。
用“小切口”增强说服力
一字一句研读经典
今年25岁的张志正出生于河南安阳,2020年,他以专业第二名的成绩被西南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录取。
进校后,他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训练自己的宣讲技巧,同时加入了学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讲习所。2021年,得知大学生讲习所党史宣讲团在招募人选,张志正第一时间申请加入。
进入党史宣讲团后,怎样把理论讲得通俗易懂,是张志正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求助了学院老师后,他认为首先要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知识中获取灵感来源,用理论的“小切口”增强宣讲的说服力,于是他在导师的指导下一字一句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导师让我们一字一句阅读并分析阐释,压力真的特别大。”张志正回忆道,有一次读书会他作为领学人要分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其文本很短,但里面蕴含的思想十分丰富。
于是,他从费尔巴哈是谁、其思想有哪些、其所在的时代及当时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有哪些等等着手研究,通过了解前因后果,同时用倒序的方式厘清逻辑线条,再针对每一个阶段的理论进行学习,足足准备了一个月。
随后,在读书会上张志正和同学们一字一句读原文,然后截取文本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最后导师点评。通过阅读原著,张志正越发觉得要努力把万卷书“读薄”:“因为书读得越深入,就越能深切感受到真理的力量。”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张志正给自己定了一个宣讲题目《从红色血脉中走来》。
为什么是这个主题?张志正谈道,自己的家乡有红旗渠精神,从小就听长辈们讲红旗渠的故事,本科学习也在河南,焦裕禄精神等增添了自己内心对红色文化的信仰,读研究生又来到了红岩精神的发源地重庆,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时被革命先辈们的红色信仰所感染,因此确定了这个宣讲题目。
为了让宣讲既准确又生动,张志正在内容和形式上动了不少“小心思”。宣讲一开始,他会首先展示几组史料图片,通过互动提问把同学们的兴趣调动起来,引发了他们“为什么要学习党史”的思考。
宣讲过程中,他播放电视剧《觉醒年代》陈延年、陈乔年满身伤痕面带微笑,从容走向刑场的经典片段,同学们热泪盈眶深受感动。然后,他结合自己参观红岩革命纪念馆时拍摄的短视频,以讲解员的身份讲述红岩家书的信仰力量,引发同学们的强烈共鸣。宣讲结束前,在情绪的自然感染下,同学们伴着背景音乐一起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氛围推向高潮。
张志正说,去年4月去梁平的一个村里为几十位老党员宣讲,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环节,真心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还有一次进中学为初中学生宣讲,同学们热情满满,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他说出“如果奇迹有颜色”这句话后,大家都能齐声地回答“那一定是中国红”。他说,那天不仅坚定了要继续从事理论宣讲的决心与信心,也让自己有了成就感。
“伴行伴讲”
扩大青年受众群体
面对身边价值观多元的“00后”“Z世代”同学,张志正主动打破常规宣讲方式,以青年“同伴”的角色“伴行伴讲”,宿舍、食堂、操场成了他的“微讲堂”,电影、歌曲、表情包成了互动的“小道具”。
有的同学说“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有道理、也还有意思、更加有用处”,有的同学认为“用看得见的图像、听得到的声音把抽象的理论讲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有的同学说“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后我有了自己的信仰”……
仅去年一年,张志正和大学生讲习所的小伙伴们就深入学校、社区、青少年宫、“青少年之家”等开展了150余场党史宣讲活动,他的听众从最初的几个人增长到了现在的几千人。
“我们要在内心中充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热爱,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把万卷书读薄,把万里路走实。”张志正告诉记者,目前他正积极努力开拓形式,用快板、小话剧、音诗画等方式来宣讲党的创新理论,未来也将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真理的力量凝聚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