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黔江区太极镇太河村,桑树开始生长枝条、长出黄绿新芽。“养蚕有搞头噻,有啥打算?”3月14日下午,2021年度“重庆市担当作为好干部”、太极镇党委书记刘质彬来到养蚕大户韦菊芳家,了解今年韦家发展蚕桑的情况。
“刘书记说得对,科技养蚕搞头最大!”听到刘质彬的声音,韦菊芳高高兴兴地从蚕房迎出来,“去年我发展了100多亩蚕桑,收入30多万元。”
2016年,刘质彬出任当时还是太极乡的乡长。作为山区乡镇,那时的太极以传统农业为主,因缺乏支柱产业,村民纷纷外出务工。在与村干部、村民摆谈后,刘质彬和其他乡干部结合黔江支柱产业,将蚕桑作为太极的骨干产业。
不过,韦菊芳等少数村民也有疑惑:“原来我们就种过桑养过蚕,收入并不理想。现在养蚕会不会又走‘回头路’?”
“同样是发展蚕桑,但我们不能再走原来的老路。要延长产业链、发展现代化的蚕桑产业!”刘质彬给大家鼓劲,要将太极打造成“蚕桑小镇”,通过科技延伸“桑+”产业链、提升蚕桑产业科技含量。
为此,刘质彬提出建立健全党政主要领导“分片包干”、班子成员“分村包干”、干部职工“分组包干”、村(社区)干部“分户包干”四级“抓党建促发展责任体系”,让太极的发展有抓手、能落地、见实效。
四级党建责任体系建立后,太极蚕桑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截至去年年底,太极已发展桑园8200亩,全年产茧5200余担,产茧量和单产均居黔江第一;发展2000余亩“桑+菌(菜)”“桑+薯”立体农业,原来只能作为废弃物的桑枝加工后可以种植菌类,桑园可种植薯类作物,每亩桑园给农民带来的收益至少增长了20%。
2021年,太极被确定为全市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在市科技局帮扶集团的支持下,太极引入智能化小蚕共育工厂项目,配备了8间共育室,4套智能化给桑消毒系统,可以实现撒粉消毒、给桑自动操作。工厂占地只有1200平方米,但每年可育8000张蚕,年产值80万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30个,为150余户养蚕户提供优质蚕种。
此外,太极镇还建起蚕用人工饲料全龄共育工厂,并申报了“智慧蚕桑第一乡”和“国家蚕业科技园”。如今,“科技养蚕”已成为太极一张闪亮的名片。
目前,已有3家企业入驻国家蚕业科技园;现代化的养蚕技术、绿色的生态环境,让太极有了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底气;产业的发展,为太极每个村集体经济带来5万元以上收入。
到太极工作6年来,刘质彬已连续5年被区委评为“优秀领导干部”,获记“三等功”1次;带领太极乡连续5年荣获区委区政府综合目标考核“优秀单位”,并获评“重庆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文明村镇”“国家级卫生乡镇”“市级生态文明乡镇”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