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成才的沃土;这里,是圆梦的舞台;这里,就是重庆“母城”——渝中。中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召开后,渝中区坚持体现“母城”担当、首善之区作为,做到中心大局在哪里、人才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助力重庆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
近年来,渝中区紧紧牵住人才评价“牛鼻子”,以实施“渝中英才”计划为统揽,坚持破除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逐渐形成导向明确、精准科学、规范有序、竞争择优的人才评价机制,取得积极成效。
当前,渝中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存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规模,金融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全市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区……这些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引领。
用制度改革催生人才红利
评价什么人才,评价人才什么,是人才评价工作的核心。
“我们行业的人才找谁来评?找不到合适的人来评价人才,导致评出的人才公信度不高,会打击整个行业人才的积极性。”以前,渝中区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忧心忡忡地这样介绍。
人才评价既关系到人才选用、合理配置的科学性,又决定了人才向上激励、不断挖掘潜能的“天花板”。渝中区针对“评人的不用人,用人的不评人”体制机制弊端,结合区情实际,改革人才评价流程,坚持以用人单位为主体进行自主申报,区级主管部门在了解企业内部人才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形成评审细则及评分标准。区委人才办邀请部门、行业、高校等专家进行评审。
创新多元评价方式,推动由体制内评价向市场化评价转变,建立由党委政府主导、用人主体自主、中介机构参与的多元化人才评价机制。
破除人才评价“看帽子”倾向,评价不分体制内外、不分区域区属、不分本土培养或外来引进,不唯学历、职称、资历、年龄,确保选出各行业领域道德素质过硬、业绩贡献突出、引领作用显著、行业认可度高的人才。
目前,渝中区委、区政府共授予区域内各行业领域优秀人才59人“渝中英才”称号。
途作林杰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创始人汤伦华被评为首批“渝中英才”,他说:“获评‘渝中英才’后,渝中区的各项激励政策都落实享受了。特别是疫情期间,渝中区主动帮助公司复工复产,公司在渝中发展的信心很足。”
目前,该公司先后获得全国地理信息产业高成长企业、重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100强、重庆市创新创业示范团队等荣誉。2021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帮助英才搭建成长舞台
人才评价既是“指挥棒”,也是“风向标”,渝中区始终坚持把用好用活人才作为发展之基,避免一评了之、一评永逸,坚持为人才作用发挥搭建广阔舞台,不断促进人才作用发挥。
搭建作用发挥平台,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建立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区级领导每人联系1—2名“渝中英才”等高层次人才。发挥“渝中英才”等专家团智囊参谋作用,为区委、区政府战略决策、规划制定等提供意见建议。
着力“助凤高飞”,组织包括“渝中英才”在内的高层次人才参加中国工业软件大会、智博会、重庆英才大会、渝中人力资源峰会等重要节会活动,积极推荐参加市级以上人才项目评选。截至目前,共计173名人才、11个创新创业团队入选“重庆英才计划”。
首批“渝中英才”、冬青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洪满怀感激地说:“我多次受邀参加各种活动,‘渝中英才计划’已成为各类人才互学互鉴、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极大促进中心工作良好发展。”第二批“渝中英才”、巴蜀小学校长马宏深情地说:“入选‘渝中英才’既是鼓励,更是动力,我们将持续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育人‘乐’之动力,提升‘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的活力、实效。”2020年,两名同志荣获首届“重庆市杰出英才奖”。
做好评价的“后半篇”文章
对人才不仅要选好、用好,更要服务好。近年来,渝中区加大人才服务工作力度,着力打造最美“人才栖所”,识才爱才敬才用才在渝中蔚然成风。
切实增强人才工作力量,及时调整区委人才工作小组成员单位,形成了在区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聚焦人才关心关注“关键小事”,推出专家人才服务证制度,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就医等10大类20余项服务,2021年累计提供各类服务567人次。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分类筹集高品质人才公寓近500套,入住人才达到2000余人次。
为打通服务人才的“最后一公里”,渝中区建强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整合区级部门资源,建立“快办”机制,让服务事项“就近办”,企业和人才“少跑腿”。
为加大激励力度,设立2000万元的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对“渝中英才”等高层次人才教学科研、著作出版、专利申请等进行定额资助。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举办专家人才研修疗休等活动,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重庆中医骨科医院副院长刘渝松说:“入选‘渝中英才’后,区委、区政府给予了工作生活方面的大力支持。作为一名中医人,深感重任在肩,今后要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十四五”时期,渝中区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打造渝中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将继续在人才评价改革方面进行新的探索实践,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让人才更加“枝繁叶茂”,充分激活人才创新创造的“一池春水”,为渝中区建设“四化”现代都市、打造“四区”首善之地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赵东 付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