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修改<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的决定》已获得审议通过。其中,“虚拟货币‘挖矿’活动”被正式列为淘汰类产业。这为全面整治“挖矿”活动的工作提供了更有力明确的规范要求,也进一步表明了我国对以比特币为首的虚拟货币“挖矿”与交易行为的态度立场。
虽然虚拟货币常以“去中心化”等概念宣传自己,但实际上,在进行交易投资的过程中,虚拟货币仍存在着巨大风险。比如,前段时间轰动一时的鱿鱼币,推出后热闹一阵便快速崩盘。可见,虚拟货币“魔力”的背后,往往是高收益的驱使和对高风险的视而不见。
所谓虚拟货币“挖矿”,就是通过专用计算机(即“矿机”)来计算生产虚拟货币的过程。然而,“挖矿”需要面对诸多现实问题,高耗电量便是其中最受争议的一个。据统计,截至2021年5月10日,全球比特币挖矿的年耗电量大约是149.37太瓦时。这一数字已经超过马来西亚、乌克兰、瑞典的耗电量。
虚拟货币“挖矿”的盲目无序发展与我国碳达峰、碳中和与高质量发展目标背道而驰,对其进行严格的规范与整治势在必行。当下,我们应该将目光与精力放在治理改善现实世界之上,关注大多数人关注的现实问题。虚拟货币的运作,离不开现实世界的技术支持与能源消耗,在社会公平、能源供应、环境保护等普遍性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的当下,消耗现实社会的能量去建造半空中的虚幻楼阁,无疑是本末倒置。
(作者均系西南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