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陈波)1月12日,市检察院新闻发布会发布的《2021年重庆市知识产权检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去年我市检察机关构建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新模式,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52件357人,追赃挽损共计2460万余元。
据了解,我市是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9个知识产权检察职能集中统一履行试点省、直辖市之一,为此市检察院推行“一案三查”办案机制,积极构建“批捕、起诉、监督、预防、服务”五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检察保护新模式。
《白皮书》显示,2021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52件357人。其中,受理审查逮捕案件53件104人,批准逮捕33件66人;受理审查起诉99件253人,提起公诉65件155人。立案监督2件,追捕3人,追诉14人,办理知识产权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3件。
值得一提的是,全市检察机关在捕诉环节促成退赔案件23件,追赃挽损共计2460万余元。
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同比明显上升,案件数同比增长20.6%,涉案人数同比增长42.8%。其中,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数量同比增长13.0%,涉案人数同比增长29.8%。
《白皮书》指出,去年全市检察机关受理侵犯知识产权罪名最多的当属侵犯商标权犯罪,案件量达到了130件,占比高达97.7%。
与此相对应的是,去年全市侵犯著作权犯罪案件为3件,只占侵犯知识产权罪名案件的2.3%,假冒专利罪、销售侵权复制品罪甚至已经连续5年没有案件。
据介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侵犯商标权犯罪相较其他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成本更低,更容易实现侵权获利。
同时,全市检察机关受理审查起诉涉及酒精饮料、烟草制品、汽车零配件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分别为21件、16件、17件,占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54.5%。
据介绍,烟酒等领域具有较高市场价值和附加值,利润丰厚的产品更易遭受侵权,较低侵权成本和丰厚收益成为这类案件多发的原因。
汽车领域的知识产权犯罪案件的犯罪对象涉及发动机、汽车配件、润滑油等各零配件,呈现出犯罪手段多样化的特征。
《白皮书》特别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即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呈现团伙化、网络化、跨区域趋势。
去年全市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均涉案人数2.35人,以企业式、家族式、作坊式等共同犯罪为特点;犯罪嫌疑人通常依托微信等互联网平台实施侵犯商标权和著作权犯罪,呈现跨区域作案趋势。
同时,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作案链条进一步拉长,生产和销售多地分离,打击难度增大,其中案件犯罪地域涉及最广的达16个省市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