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团结村中心站,重庆、成都两地同时发出2021年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一趟列车。(资料图片)首席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
在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大局中,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正在扮演着重要角色。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从基础设施“连线成网”到携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到打造开放新高地——重庆、四川共下“一盘棋”,共担新使命,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全面提速。
基础设施之变
重大项目密集落子,交通体系“连线成网”
新年伊始,成渝之间最顺直、最高效的客运直连通道——成渝中线高铁正加快建设中。
2021年9月26日,重庆、成都以视频连线的方式,共同宣布成渝中线高铁建设全面启动,建成后将成为我国建设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高等级高速铁路。
从2020年1月进入勘察设计招标阶段,到2021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再到9月全面启动建设,成渝中线高铁仅用一年多就落地建设。
自古以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短板,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两年来,一系列重大项目密集落子,相连成势,一张内畅外联的互联互通网络愈加清晰——
陆上,路网更密、距离更短。除成渝中线高铁启动建设外,郑万高铁全线铺轨贯通,成达万高铁、渝昆高铁川渝段等项目加快建设。渝黔高速公路复线建成通车,四川南充至重庆潼南等高速公路正加快建设,川渝省际高速公路达13条,其中在建7条;
水上,航运能级更高、航道更通畅。长江上游首个万吨级码头重庆新生港开港运营,涪江双江航电枢纽、万州新田港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陵江利泽航运枢纽建设加快推进;
空中,川渝世界级机场群正加快形成。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重庆新机场推荐场址已通过民航局行业审查,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及第四跑道工程正加快建设;
……
新的规划正陆续出炉——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层次轨道交通规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成轨道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轨道交通总规模达到1万公里以上,完善重庆、成都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
南来北往,西进东出,四通八达。一个个重大项目正“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将成渝地区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时空距离迅速拉近。
新基建领域,川渝也跑出“加速度”。目前,川渝累计建设5G基站超13万个,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成渝国家枢纽节点、量子通信网络“成渝干线”等加快建设,成都超算中心已纳入国家超算中心体系……
来自川渝两省市发展改革委数据显示,仅2021年,川渝就推进实施合作共建重大项目67个,已完成投资934亿元。
“这么多重大项目在川渝密集落地,以前很难想象。”重庆市发展改革委主任董建国说,未来成渝地区只有继续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才能进一步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高效聚集。
产业协作之变
川渝携手补链强链,产业“浓度”加快提升
宜宾三江新区,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全球动力电池龙头企业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
机器人往来穿梭,工人们紧张忙碌。一台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包装完毕后,3小时内就能出现在重庆、成都多家整车厂的生产线上。
“我们的合作伙伴中,既有重庆的长安、中车恒通,也有成都的沃尔沃、四川客车等,落户成渝中间地带的宜宾,能更好地兼顾两大市场。”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杨伟平说。
这是川渝产业协同发展重点项目之一。此前,川渝产业聚合不足,存在产业同质竞争、企业创新能力偏弱、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等问题。
两年来,川渝协同补链强链,携手构建高效分工、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
优势产业正实现相融互促。川渝联合成立汽车、电子产业工作专班,共建产业链供需信息对接平台、联合对外招商、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两大产业全域配套率已达80%以上,推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新兴万亿级产业集群开始打造。川渝日前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建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实施方案》提出,计划到2025年,川渝装备制造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科技创新要素正加快聚集。川渝正联合打造中国西部科学城,推进科技资源共享、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共建,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等平台已启动建设,两地合作成立50亿元科创母基金,投资重点领域科创企业;
……
数字无言,发展有痕。成渝地区产业“浓度”正加快提升——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重庆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5.3%,电子产业增长33%,四川这两个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4%和27.4%;重庆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幅均超30%,四川规上高技术产业增长21.4%。
近日正式印发的《成渝共建西部金融中心规划》,将为成渝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规划提出,成渝地区到2025年初步建成西部金融中心,金融体制机制更加优化,金融机构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开放程度显著提高,金融生态环境明显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居全国前列。
“川渝携手补链强链,将推动成渝地区更好地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进而激发西部地区内需潜力,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改革开放之变
制度创新敢为人先,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
华蓥山脚下,川渝交界处。
2020年底,在四川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与重庆渝北区茨竹镇交界地带,川渝批准启动建设首个跨省域新区——川渝高竹新区。
经济区与行政区的高度同构,有时限制了要素自由高效流动。高竹新区则承担起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的改革重任。
改革,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广安和渝北分别抽调干部组建高竹新区管委会,共同出资组建高竹开发公司,土地、财税、人才等政策择优使用、集成共享,双方将实现规划编制、基础配套、交通建设等多方面的一体化。
如今在高竹新区,经济要素跨省高效流动已取得初步突破。截至目前,高竹新区已累计入驻企业167户,签约川渝共建重大项目33个,高竹开发公司获23家金融机构可用融资贷款33.6亿元。
“在这里,既能享受广安较低的要素成本,又能择优享受两地优惠政策,我们果断投资3亿元,在高竹新区建设智能幕墙产业园。”重庆玺景台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成虎说。
两年来,川渝以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为目标,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
成渝两地正积极合作开展国资国企区域性综合改革试验,川渝已完成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协同立法,成渝地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正加快推进,210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川渝通办”,累计办理量超过589万件……
改革快马加鞭,开放加快推进。
2021年1月1日,重庆团结村站和成都国际铁路港,两地首列中欧班列(成渝)号列车同时发车。这是全国首次实现跨省市中欧班列合作,双方将统筹优化班列去回程线路和运力资源。
瞄准制约扩大开放的障碍,川渝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联合“13+1”省区市共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西部陆海新通道平台;共同推动长江水道进出口通关便利化;共同推动川渝机场集团交叉持股,强化机场协作运营……
如今,在地处“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的成渝地区,开放新高地正在崛起——
向东,长江黄金水道正不断优化,重庆还开通渝甬班列,货物直抵宁波舟山港,再通达世界各地;
向西,2021年前三季度,中欧班列(成渝)号开行超3800列,同比增长26%,开行量和货值均领跑全国;
向南,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2021年前三季度目的地已拓展至106个国家(地区)的308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跨境公路班车、国际铁路联运班列开行量同比分别增长77%、37%、65%;
向北,从成渝地区出发的国际班列,北上穿越西伯利亚直达莫斯科,开行频次正不断加密。
……
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川渝外贸进出口总值均创历史新高,重庆外贸进出口总值5770.3亿元,同比增长27%;四川外贸进出口总值6692.1亿元,同比增长14.4%。
“在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成渝地区已成为我国向西、向南开放的窗口。”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说,唱好成渝“双城记”,将有力助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记者李勇、惠小勇、张桂林、赵宇飞、江毅、李力可)
(新华社重庆1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