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3版)对标世界银行中国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政策滚动优化。协同开展优化营商环境立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民营经济促进政策,深入推进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创建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十五)推动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在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及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跨区域合作平台开展试点。探索一体建设的组织管理机制,试行建设用地指标、收储和出让统一管理,推动跨区域的重点规划和重大项目统一编制、联合报批、共同实施。探索共建共享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推动能源、电信、医疗、卫生等行业跨行政区布局建设和高效服务。探索市场主导的产业协作机制,推动区域产业统筹布局,促进优势产业整合提升、成链发展。探索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跨行政区财政协同投入,建立跨区域合作项目地方留存部分财税利益分享机制。
八、共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三十六)推动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统筹推进跨行政区城乡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促进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实现共建共管共享。完善级配合理的城乡路网,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宽“瓶颈路”、打通“断头路”,跨区域开行乡村客运公交。推动城市电力、通信、供水、燃气、污水收集等市政管网和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等向乡村覆盖。有序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棚户区、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改造。
(三十七)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布局建设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鼓励优质教育教学服务资源共建共享,联合开展名师名校长培养工作,共同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等重大改革。优化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城市医联体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补齐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短板,构建多层次多元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和便民化服务体系。整合两地社会工作资源,开展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和机构培育。
(三十八)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高质量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增强农村内生动力。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重点优化提升特色小镇、特色小城镇、美丽乡村和各类农业园区,推动“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电商”“农业+康养”“农业+科普”等产业融合,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巴蜀美丽乡村示范带。推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
(三十九)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建设,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等制度,搭建城中村改造合作平台和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推动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成都西部片区建设,探索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等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生产生活聚落系统,推动城市新经济培育与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九、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四十)提升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健全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推动人力资源市场开放和服务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资格互认。推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协同发展,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帮扶力度。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入学、编班、资助等方面享受同城化待遇。加快实现社会保险协同互认,推进养老、失业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接续,实现社会保障卡共享应用和异地办理。推进跨省市异地就医门急诊医疗直接结算、医疗机构医学检查结果互认和双向转诊合作。完善户籍便捷迁移政策措施,推动居住证登记信息互通共享。推进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推动公租房保障范围城镇常住人口全覆盖。推进跨省城际客运公交化和重庆成都公交地铁“一卡通”,推进高铁公交化和月票制。推动两地通信一体化。建立川渝司法协作机制,实现诉讼服务异地通办。建立退役军人事务协同机制。
(四十一)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完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扩大普惠性幼儿园供给,深化中小学学区制管理改革,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快重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中国西部(重庆)职教城、成都国际职教城、达州西南职教园等建设,推动宜宾开展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永川建设西部职教基地、璧山打造产教融合生态区(大学城西区),共建一批职业教育集团,培养两地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塑造“巴蜀工匠”品牌。组建高校联盟,联手开展“双一流”建设,互相对等增投招生来源计划,共同争取区域外优质招生计划,推动高校向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城市布局。提高中外合作办学水平,共建国际合作教育园区,加快推进中外人文交流试验区建设。
(四十二)共同繁荣文体事业。规划建设水文博物馆、重庆博物馆、长江音乐厅、重庆美术馆、天府文化旅游中心、四川省博物院新馆(总馆)、巴文化遗址博物馆、江口沉银遗址博物馆、乐山大佛石窟研究院等,加快建设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文物考古、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川剧和文艺振兴工程,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合作联盟,推动公共图书馆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出版、影视、舞台艺术发展,共同打造“成渝地·巴蜀情”等文化品牌。建设适用国际通用规则的文化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中心。完善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国家级足球竞训基地、国际小球赛事中心等专业比赛场地,共同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协商共办大型体育赛事。
(四十三)共建高水平医疗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依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共同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群。建设重庆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四川省儿童医学中心。深化中医药创新协作,建设重庆中医药大学。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支持医联体建设和跨区办医,推动中心城市三甲医院在区域性中心城市、重要支点城市设置医疗机构。构建区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省级和市地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公共卫生综合临床中心,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共建共享,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制定互认互通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划分实施标准,实施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推动医养产业集群发展,开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创新试点。
(四十四)强化公共安全保障。共建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强安全综合监管,建设国家食品药品检测基地。完善重大灾害事件预防处理和紧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川渝长江流域水上应急救援基地、川藏铁路隧道救援基地、航空应急救援及保障基地、矿山救援基地、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川渝应急科普主题馆等,提升森林草原防灭火综合能力,加强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建设,打造2小时应急救援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联动长效机制,共同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社会治安执法司法联动,建立平安联创机制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十、加强规划实施保障
(四十五)压实各级主体责任。两省市各级各部门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切实增强实施国家战略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和重庆四川常务副省市长协调会议机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统筹推进重点工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要认真履行综合协调、计划制定、督促检查等职责,项目化、清单化推动任务落地落实。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联合办公室下设的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及两省市有关部门要按职责分工,加强力量配备,高效完成各项任务。两省市督查考核部门要将贯彻落实本联合实施方案情况纳入党委、政府年度目标绩效考核。两省市有关市(区、县)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举措,主动对接落实重点任务。
(四十六)强化政策项目支撑。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汇报衔接,配合编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土空间、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等规划或实施方案。两省市研究制定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等规划或建设方案,加强财政、金融、土地、产业、人才、投资等领域配套政策协同,建立两省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和两省市共同编制重点规划工作机制,抓好标志性、引领性重大项目实施。
(四十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川渝两地宣传工作同频共振,加强舆论引导,突出宣传党中央、国务院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战略机遇,积极宣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进展和成效,共同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展多形式多层次推介活动,扩大国内国际影响力,凝聚最广泛最深厚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主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