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强化河长制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美丽重庆从三个方面着力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维度”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第009版:思想周刊·新论
上一版 下一版 
以全面强化河长制加快建设人水和谐美丽重庆
从三个方面着力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维度”
坚持不懈推进党的政治建设
准确把握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3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观察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四个维度”

肖山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着重从战略、规划、改革和服务“四个维度”发力,为科技创新装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使得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市坚持把科技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正成为带动全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巴南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出台《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关于深入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把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作为优先发展战略,全面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以推进重庆国际生物城科技创新为重点,为建成全市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高地做好支撑服务,加快建设科技强区,推动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科学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科学编制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举全国人力财力物力实现重大科技攻关,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在科技事业发展上的充分体现。做好新一轮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研究编制影响深远,关系到我国科技创新战略性部署,关系到未来国家发展全局。我市出台的《重庆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强调,要更加注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更加注重发挥创新平台引领作用、更加注重培育高水平创新主体、更加注重优化创新生态,对我市未来五年的科技创新发展起着纲举目张的作用。巴南区在科技创新发展中坚持规划先行,对重点产业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创新创业、科创人才引育、开放合作创新、创新生态等七大科技板块未来五年的发展进行了周密的规划部署,为建设科技强区制定了详细具体的“路线图”。

  有序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推进自主创新,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改革,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政府要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保护知识产权;要坚持按目标成果、绩效考核为导向进行资源分配,统筹科技资源,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总体布局合理、功能定位清晰、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计划体系和管理制度,带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市在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先行先试,出台了《重庆市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改革试点方案》等政策文件,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科研经费支出不设科目限制和具体比例限制,进一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巴南区下一步也将在优化激励保障机制、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政府等方面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融合”,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努力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为巴南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重庆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巴南贡献。

  完善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保障。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们要着力培养科学研究型人才、高技术人才、职业技能型人才,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努力造就一批国家急需、规模宏大、水平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结合我国发展需要,在大力培养国内创新人才的同时,进一步通过提供优越的经济条件、先进的科研设备、高端的科研平台、完善的配套服务等措施,主动引进国外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参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广泛吸纳创新人才特别是我国急缺人才,如首席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世界级科技大师等,打造高端科技人才集聚“高地”。为吸引高端创新人才来渝创新创业,我市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等诸多奖扶政策。巴南区在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配套服务保障体系方面,也先后出台了《巴南区三级人才服务平台建设方案》等政策,积极为高层次创新人才解决住房、医疗、子女上学、配偶就业等问题。下一步将通过加快建设重庆国际免疫研究院、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等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激励创新龙头引领组建创新联合体,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为科技创新人才搭建舞台,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

  (作者系巴南区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