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献智重庆区块链产业发展重庆区块链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庆市区块链协会挂牌校地合作 打造医教研防一体化区域医疗中心
第004版:重报深度
上一版 下一版 
重庆将建设国家级区块链发展先导区
献智重庆区块链产业发展
重庆区块链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重庆市区块链协会挂牌
校地合作 打造医教研防一体化区域医疗中心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2 月 22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江津区中心医院)
校地合作 打造医教研防一体化区域医疗中心

    校地合作——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签约仪式  摄/贺奎

    科研教学及规培基地综合楼开工 摄/王楠

  近日,江津区与重庆大学深化战略合作座谈会顺利召开,双方就深化校地合作进行座谈交流。会上,双方就依托江津区中心医院合作共建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进行了正式签约。根据协议,江津区中心医院挂牌“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并成立重庆大学临床医学院,同时保留“江津区中心医院”的机构名称。

  签约仪式后,江津区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孙贵银表示,下一步,医院将借助重庆大学综合大学学科优势,切实提升医院学科水平、科研能力与创新性医学人才培养质量。至“十四五”末,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渝西地区领先、重庆市内先进、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助推医院快速跻身国内一流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医院行列。

  加强学科建设

  引领医院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期间,江津区中心医院紧扣群众需求,不断加强和扩展临床科室建设,形成了多个品牌科室,并成功创建重庆市区域性重点学科4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7个、省部级医疗特色专科2个。

  5年来,医院积极探索,将医疗救治与学科建设同向发展,成立了脑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正式挂牌“中国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正式挂牌“综合防治卒中中心”。

  “作为区域龙头医院,这些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建立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及市级重点学科集群,引领医院由规模型向高质量转型发展。”孙贵银说。

  医院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建成1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获得1至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至2个重庆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3至5个重庆市区域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5至7个重庆市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打造肿瘤学科群(肿瘤科、普外科、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群(呼吸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心脏与肺脏疾病学科群(胸外科、心内科)、运动系统疾病学科群(骨科、康复科、疼痛科)等。

  “借助与重庆大学的成功牵手,必须准确把握医院今后发展的功能定位,把握发展新特征,厚植发展优势,从诊治常见病、慢性病多向急危重、高精尖转型,实现医院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孙贵银表示。

  科研教学新突破

  助力医院转型升级

  “十三五”期间,医院坚持校地合作,成为多所高等医药院校的教学医院、西南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校外理论课教学基地及研究生培养单位,形成了招收博士后、硕士研究生、规培生、大班理论课学生、进修生和实习生的完整教学体系,为医院积累了丰富的科教内涵。

  “结合当下及医院未来发展,必须打破以前重临床轻科研教学的思维,必须全面实现由临床型医院向高水平教学科研型医院的转型。”孙贵银表示。

  据介绍,未来5年,医院将建成市级重点实验室、技能培训中心、生物样本库等平台,成功申报临床研究中心1至2个,建立成果评价与转化中心;新增国家级规范化培训基地2至3个(内科、外科、麻醉科);成功申报2至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全额资助项目8至10项,省部级联合资助项目10至15项、重点项目1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至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0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至3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2至3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2至5项;推动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建设,开展药物临床试验工作,新增10至15个专业药物临床试验;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完善基地建设,强化师资培训,力争本科学生占比达到70%以上,教学质量达到重庆大学评审标准;95%以上的理论授课教师的授课能力和水平达到重庆大学要求,教研室水平达到教学质量评估标准。

  增强服务能力

  满足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

  “十三五”期间,江津区中心医院坚持“病人至上、服务至真、质量至优”的服务宗旨,秉持“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科教兴院、依法办院”的发展战略,以等级医院评审标准为抓手,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核心,采用“PDCA”循环管理工具,全面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绩效的持续提升,基本实现了“大病不出区县”目标。

  数据显示,5年来,医院开展有300多项高精尖技术。其中,肿瘤的早期诊断及血管介入治疗、腔镜微创技术、心脏介入与心脏换瓣、脑血管病介入、颅脑损伤的抢救、泌尿系疾病钬激光治疗、缺血性疾病高压氧治疗等特色优势明显,已形成“内科外科化、外科微创化、治疗精准化”格局。

  然而,面对目前高端医疗服务能力显得不足、四级手术率不高、重大疑难疾病救治能力亟待加强等问题,如何实现医院服务能力的新跨越、如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危急重症的救治能力,成为医院目前急需破解的难题。

  孙贵银表示,为破解这些难题,未来医院将完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完成创伤中心、病理中心、肿瘤微创治疗中心(引入质控中心管理模式)、外周血管介入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五大中心建设;增设核医学科、心理治疗门诊,加强血液病、免疫性疾病诊治能力;引进手术机器人,加强微创外科能力建设,加强重症医学科平台能力建设,成为市内区域性疑难危重病诊治中心;开展辅助生殖技术,力争将妇产科中西医结合诊疗打造为重庆市特色亮点;开展150项以上区域领先、重庆市内或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技术新项目,实现医院服务能力快速提升,从而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

  人才建设成为推动医院

  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医院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医院的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高精尖的医疗技术人才。

  过去的5年中,医院通过建立后备人才库、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实施“511”人才分层次培养项目等措施,完善落实人才培养、科研教学等政策和制度,培育了一批德才兼备的业务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有力地保障了医院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数据显示,5年来,医院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突破200人,博士生导师(兼职)2人,硕士生导师(兼职)16人;通过区级高层次人才认定157人、区县医疗卫生学术技术带头人8名,获评重庆市创新领军人才1人、重庆市优秀基层科研团队1个。

  据介绍,未来5年,医院将加速推进高端人才提升计划:引进1至2个院士工作站,申报2至3个市级名医工作室,引进与培养博士35名,博士总量达到60名以上;新增硕士生导师30名左右,博士生导师10名以上;引进重庆市内外知名专家30名以上;培养与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15人以上,新增高级职称60至80名;获批重庆市创新领军人才5名以上;获评重庆英才计划1至2个创新创业示范团队、优秀科学家1名、名家名师2至3名、青年拔尖人才2至3名。

  面向未来,围绕高质量发展,医院将做强学科发展、做好科研教学、做足人才培养、做深智慧医院、做透基础质量、做细内部管理、做优文化引领,力争把医院建设成为重庆市医教研防一体的高水平区域医疗中心。

  马太超 王楠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