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重庆市2021年家校共育年度工作会暨重庆市璧山中学校首届“家校节”在重庆璧山中学校举行。
本次家校共育年度工作会主题为“凝聚家校合力、推动‘双减’落地”,重庆市教委、璧山区人民政府、重庆市教育评估院相关领导出席会议,与市内各区县教委领导、各中小学校长、家长代表齐聚璧山中学,共话“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共育工作,通过主旨报告、教育论坛、家校协同育人活动展等形式,深入研讨家校共育方法路径,同心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近日,市教委、市妇女联合会发布《重庆市加强家校共育助推“双减”落实的十条措施》的通知。而去年底,市教育评估院也发布了《重庆市中小学(幼儿园)家校共育工作标准》(试行),并组织开展了基于标准的2021年重庆市家校共育工作试点监测,多措并举、协同发力,护航学生成长成才。
此次会议上,市教育评估院书记、院长刘云生发布《重庆市教育评估院2021年家庭教育检测报告》,介绍目前我市家校共育工作整体规划部署较好,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基本建立,家校共育师资队伍基本建立,经费基本保障到位的现状,同时针对建设共育课程等方面提出具体监测建议。
事实上,做好家校共育工作,璧山一直在行动。查痛点、找症结,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机制,用情搭建家校连心桥,全力打造共育双引擎。随着共育机制的健全,璧山区家校共育家长满意度持续走高,在全市位列前茅,御湖小学获授全国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璧泉小学加入中国家长与教师合作协会,获授全国家校共育指导基地,北街幼儿园获授全国家园共育实验基地和全国三宽家庭教育优秀实践单位,璧泉街道观音社区以“现代家庭教育”创建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此次会议的承办单位,璧山中学给我们呈现了该校首届家校节精彩纷呈的系列活动,特别是协同育人论坛,联动区内各部门、镇街、社区和学校,研讨并形成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计划,让参会嘉宾深切感受到全面推进家校社共育内涵式发展的璧中行动与态度,受到高度好评。
此次大会既是一次家校共育的智慧碰撞,也开启了家校社共育新征程。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李劲渝强调:“进入新时代,我们将不负新时代,站在构建教育大格局、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高度,共同开创家校共育新局面,谱写‘双减’育人新篇章。”
会场声音>>>
四个发力 让教育回归初心
李劲渝 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委副主任
在全国上下全面掀起贯彻实施《家庭教育促进法》热潮、全范围持续推进“双减”任务走深走实之际,探索化解家校共育难点意义重大。
“双减”是当前教育的“一号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认识,从加强统筹、完善机制、强化指导、深化研究四个方面发力,直击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痛点难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让教育回归初心,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出妙招 聚合力 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齐大辉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北京大学家庭文化与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网络参会)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调一致应该成为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原则。
学校和家庭不仅要行动一致,更要向孩子提出协同的公约要求,抱有一致的信念,才能步调一致,培养杰出的孩子。在制定家庭公约中,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特点和需求,了解孩子学习兴趣,让孩子自觉遵守。在与家人的交往中,家长也要多用商量的口吻和语气,比如“我想……可以吗”营造亲子间良好关系。同时,还要协同家长、教师、政工、社工等一切力量,做好系统工程,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多方协同发力 加强共育保障
刘云生 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书记、院长
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加强联系,紧密配合,形成共同推动家庭教育工作的发展合力。
做好教育共育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共育保障,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推动共育实践,对标对表规范开展共育活动。建设共育课程,推动课程体系化研发与实施。提升共育成效,推广促进共育合力普遍形成。
查痛点 找症结 打造让百姓满意的优质教育
虞洪剑 璧山区教委副主任
家庭教育是目前家校共育的软肋。近年来,璧山针查痛点、找症结,积极探索家校共育新机制,基本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教育网络体系和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家校共育家长满意度高,在全市位列前茅。
今后,我们将紧扣“家校社合力共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主题,精准跑位、深化共育、示范引领,从健全公育机制、更新育人观念、打造领航学校、研发家长课程等方面全面落实,助力孩子全面发展、阳光成长。
坚守初心做教育 家校协同育英才
廖万华 璧山中学校长
家庭教育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关乎个人和家庭福祉的“家事”,也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国事”。
近年来,学校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问题,重家庭、聚合力、树品牌,让家校共育“想法”变“办法”,“优势”变“胜势”,不仅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建设家长学校,研发家校共育课程,打造家校共育“八个一”活动,形成了家校共育等一系列德育品牌,产生巨大辐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学校与家庭同心同行,同频共振,彼此滋养,见证了一个个生命的美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