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德尔塔到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持续变异,全球疫情高位流行,为我国外防输入带来巨大压力。国内疫情防控对此如何响应?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了解到,我国将继续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策略,做到及早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确保疫情不出现规模性输入和反弹。
不松懈
现有防控策略仍然有效
近日,一些国家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召开专门评估会议,将其列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要求各国加强监测与测序工作。
虽然新型变异株的凶险程度不明,但我国始终毫不放松、科学精准实施一整套防控策略和措施,以确保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国家卫健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研判认为,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
上述专家还表示,戴口罩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对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同样适用。此外,还要勤洗手、做好室内通风、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并减少非必要出入境。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病毒变异加快,病死率并未显著下降。”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此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防控策略选择首先考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守卫人民健康放在突出重要和优先的位置。
难避免
病毒变异值得高度关注
“研究显示,新冠病毒的突变频率在百万分之三左右,出现新变异株是正常现象。”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钱朝晖说,根据国外最近报道的流调数据,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传播速率确实非常快,值得高度关注,但是否会超越德尔塔成为新的主要流行株,基于目前数据还难以判断。
当前的核酸检测试剂,能否有效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所长许文波说,对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突变位点不影响我国主流核酸检测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现有疫苗的效力是否受到影响?许文波表示,对现有疫苗免疫逃逸的能力,有待进一步监测研究。不过,我国针对奥密克戎变异株已经做好了包括灭活疫苗、蛋白疫苗、载体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前期技术储备和研究,部分企业已经开始相关前期设计。
早发现
为及时处置疫情赢得时间
同传播力更强的变异毒株较量,早一分发现,就早一分主动。
始于10月中旬的我国本轮疫情,由境外输入德尔塔变异株引发,多个省份在一个潜伏期左右加以控制。这当中的若干防控经验,可继续用于“对付”新的变异毒株。
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吴良有介绍,国家卫健委强化了疫情监测和信息报告,实行“逢阳必报、逢阳即报、接报即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第一时间派出工作组赴有疫情播散风险的省份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为疫情早发现、早处置赢得时间。
同时,有关部门采取了更为科学精准的防控措施,有效发挥流调溯源专班和区域协查专班等多部门协同机制,有效防范疫情外溢扩散。
(据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
新闻链接>>>
世卫组织:奥密克戎毒株全球传播风险“非常高”
世界卫生组织11月29日说,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在全球范围造成感染病例激增的风险“非常高”,并可能给部分地区带来“严重后果”。
世卫组织在当天发布的一份文件中说,奥密克戎毒株“刺突蛋白突变数量空前,其中部分突变可能影响疫情走向,令人担忧”。虽然这一变异株眼下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但初步证据显示,这一毒株发生的突变可能使其具有免疫逃逸能力,同时增强其传播能力。
这份文件说:“基于这些特征,新冠病例今后可能激增,进而可能产生严重后果,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病例激增可能出现的地点。”整体而言,它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的风险被评估为“非常高”。
按美联社说法,这是世卫组织迄今关于奥密克戎毒株措辞最强烈的警告。
面对新变异株,世卫组织再次敦促194个成员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特别是提高高风险人群接种率。
据美联社报道,南非迄今报告的新增新冠感染病例多数为轻症,以二三十岁年轻人居多。不过,南非专家提醒,依据这些数据作出有关奥密克戎毒株的确切结论还为时过早。
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传播范围扩大之际,美国制药企业莫德纳、强生和辉瑞公司分别披露,已经着手研发针对这一新毒株的疫苗。(新华社专特稿 王鑫方 安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