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理解大数据价值要采用“蜜蜂模型”优秀论文、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一流学会、一流科技期刊集中发布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诊断病理学的发展嘉宾共话市校合作发展新路径鼓励更多北大人到重庆创业就业产教科融合促进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罗朝均:匠心锤炼匠技 甘当电梯守护人
第004版:近悦远来·聚焦2021重庆英才大会
上一版 下一版 
川渝专家学者互动更频繁交流更密切合作更深入
理解大数据价值要采用“蜜蜂模型”
优秀论文、最具影响力学术活动、一流学会、一流科技期刊集中发布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诊断病理学的发展
嘉宾共话市校合作发展新路径
鼓励更多北大人到重庆创业就业
产教科融合促进职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罗朝均:匠心锤炼匠技 甘当电梯守护人
    
 
重庆日报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11 月 21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院士观点
中国科学院院士卞修武: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诊断病理学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亦筑

    卞修武。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医疗大数据往往是不容易被共享的,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但又是必须要应用的。比如病理医生做的研究,要产生大数据,而这样的大数据会涉及到未来的智慧医疗。”11月20日,在2021川渝科技学术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作了题为《病理大数据与智慧诊疗》的主旨报告。

  他表示,病人到医院看病,最关心的就是病能不能治好。治好病的前提是能不能诊断清楚,而诊断的标准就是病理诊断。比如甲状腺微小癌,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绝大多数病人一旦发现了就要手术,然而绝大部分是不需要手术的。那怎么知道该不该手术呢?这就需要精准诊断,需要对超出人的智慧以外的所有信息进行整合,最后才能形成精准的治疗方案。

  在卞修武看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了诊断病理学的发展,疾病资源和诊疗信息奠定了医疗大数据基础,数字病理信息奠定了计算病理学基础。计算病理学的存在使病理、影像、检验、人工智能、生物信息等各学科融合,这样形成的医疗大数据,让以后病人去医院做检查,最后拿到的不单是一份检验报告,而是一个整合信息的报告,还会附上智慧诊断的信息。

  再比如,免疫治疗近年来成为医疗行业的热门话题,但是免疫治疗很昂贵,有的病人对这种治疗方式敏感,有的病人却不敏感,那么到底该不该用?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可以借助人工智能的方法,去分析免疫微环境,也叫做“微生态”,更精准地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目前,西部(重庆)科学城正在聚焦生命健康打造金凤实验室,我们也将参与其中,开展重大疾病精准医学创新基础理论研究、智慧诊断新技术研究和建设疾病生物样本库、病理大数据中心等,希望更多创新人才和团队能够加入。”他说。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