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庆凌(左)廖治宇(中)曾静(右)坚守在抗疫一线。 记者 崔力 摄/视觉重庆 |
“给我5分钟换衣服,马上就到。”当“召集令”响起,她立马响应号召,作为首批核酸检测应急队伍奔赴临时检测点。
“别怕,核酸检测一点都不疼,阿姨会很小心的!”当遇到不肯张嘴的小朋友,她蹲下身,轻声地安抚紧张的孩子。
“你有啥需要就给我说,我给你送。”在密接者、次密接者等待转运过程中,她跑前跑后,热心周到地照顾他们上救护车。
她们是一群90后,也是抗疫一线的中坚力量。自11月2日重庆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以来,市区相关部门迅速行动,流调溯源、隔离管控、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等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这背后充满她们辛勤的汗水和默默的奉献。11月10日,重庆日报记者采访了3名90后女性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听她们讲述抗疫的故事。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护士曾庆凌
“我们长大了,懂得肩上的责任,不会躲在前辈后面”
10日上午10点过,渝北区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核酸检测点,穿着防护服的曾庆凌正在核酸采样。1996年出生的曾庆凌,皮肤白白的,扎着高马尾,一说话就脸红,“我的故事没什么特别的,大家不是都这样吗。”
11月3日上午9点,曾庆凌正在双龙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给患者输液。护士长急匆匆走进输液室,“快!医院门口集合,给辖区居民核酸采样。”
“好,给我5分钟。”曾庆凌赶紧交接完工作,手脚麻利地换上衣服,就往楼下跑。作为首批核酸检测应急队伍,曾庆凌紧急奔赴渝北区龙溪街道新牌坊小学临时检测点开始工作。
不到半个小时,30人的应急队伍就来到了新牌坊小学临时检测点。曾庆凌与龚小倩搭档,曾庆凌负责采样,龚小倩负责消毒。
“你会害怕吗?”记者问。曾庆凌摇摇头说,“不过也有一些惊险的时刻,例如用鼻拭子采样时,不少人会因为不适引起本能的抗拒,比如抓我的手,这样就会有感染风险。”
11月3日当天,曾庆凌在现场持续工作了9个小时,4日继续在新牌坊小学临时检测点采样,9日又到龙山街道松牌社区建峰小区进行核酸采样。她说:“都说我们90后娇气,其实我们都长大了,懂得肩上的责任,抗疫是我们难忘的成长礼,我们不会躲在前辈后面。”
医院泌尿疾病科护士廖治宇
“工作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也需要耐心细致的态度和炙热的情感”
“你很勇敢的,你是男子汉,肯定能克服的。对吧?”11月10日,重庆北部宽仁医院核酸检测点,1993年出生的廖治宇正在给一位3岁的小男孩做核酸采样。
小男孩有些半信半疑,但还是顺从地依偎在父亲怀里,“啊!张大嘴巴。”廖治宇快速地完成了咽部采样。
廖治宇是此次核酸检测的主力之一,除了在医院核酸采集点工作外,按两江新区疫情防控领导小组调遣,她还先后到万科城一期等临时检测点支援。
“我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也是一名母亲,特别理解小孩的紧张心理。我们的工作需要钢铁般的意志,也需要耐心细致的态度和炙热的情感。”廖治宇说。
11月6日,廖治宇被安排到万科城一期临时检测点,从早上7点半到下午3点,她穿着防护服,站了7个小时。这时,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从排队核酸检测队伍的后方跑到她跟前,拿出一块饼干,用稚嫩的声音说:“阿姨,你辛苦了,给你吃。”小男孩将饼干放到桌上就跑了。“孩子的一块饼干治愈了我,我多采集一个,市民们就多一份保障,争取生活能早日恢复正常。”廖治宇动容地说道。
社区干部曾静
“社区是抗疫的第一线,希望尽最大努力,守护好居民生命健康”
“你是不是去过这个地方?做核酸了吗?有没有发热情况?”11月10日下午5点,江北区寸滩街道头塘社区的社区干部曾静已经连续打了2个多小时电话。她的嘴唇干涩,中间还有一道小口子。当天下午,头塘社区临时接到区疾控中心报送的次密接者名单,他们得马上核查情况。
1992年出生的曾静不仅负责电话核查,还要负责社区密接者、次密接者的转运工作。“送他们上救护车时,我和密接者的距离只有一米。”曾静说。
11月3日下午2点多,她接到一男子的报备:他与首例新冠确诊患者在同一公司工作,但不在同一楼,平时也很少见。
“当时还是有点慌。”曾静说,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离新冠病毒这么近。但很快她冷静下来,迅速上报,并密切关注着该男子的状况。当晚7点,该男子被判定为密接,其一起居住的妻子和父亲为次密接者,将由救护车送至集中隔离点。
晚上9点,救护车开到了该男子居住的楼栋下,曾静穿上防护服,打电话让男子下来,又目送他离开。其后,曾静又返回接男子的妻子和父亲。
当晚,曾静忙到凌晨2点才回家,“那晚没睡好,也不敢睡熟,担心疾控会随时发名单过来。”曾静说。
11月2日以来,曾静已经转运了15名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考虑到这几天与密接者、次密接者有一些接触,曾静就没回家。“社区是抗疫的第一线,希望能尽自己最大努力,守护好社区居民生命安全。”曾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