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 |
 |
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 |
来自重庆高新区管委会的消息显示,截至10月底,西部(重庆)科学城核心区已签约校地、院地合作项目34个,总投资额318.28亿元,项目包含重大科学基础设施、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基地等。其中,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等14个项目已投用,超瞬态实验装置、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14个项目正加速建设。校地、院地合作项目的加速落地促使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加速向科学城集聚,进一步释放了西部(重庆)科学城科技创新潜力,推进了产业转型发展,有力撬动了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三链”融合,激活了创新资源的“链式反应”。
做强产业链
虹吸国内高校创新资源
9月27日,西部(重庆)科学城迎来新一轮校地协同的高潮,电子科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3所高校研究院当天在位于科学城的西永微电园开院揭牌。
这是西部(重庆)科学城发挥优势产业特色,集聚高校、研发机构的缩影。
作为中西部地区集成电路产业高地,位于西部(重庆)科学城的西永微电园已初步构建起了涵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目前已吸引了SK海力士、华润微电子、中国电科、西南集成等一批知名集成电路企业集聚发展。
“3所高校研究院的成功落地,得益于西永微电园集成电路产业的虹吸效应。”西部(重庆)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研究院落地后又将推动科教资源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相互引领,尤其是在集成电路生产设备、测试仪器方面做到互补和共享,进一步为科学城和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培根、铸魂、强基。
校地协同工作推动以来,为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潜力,推进产业转型发展,西部(重庆)科学城积极发挥高校和优势产业相对集聚的优势,加大“政产学研”合作力度,深入推进校地合作。目前,核心区已签约高校及科研院所参与科学城建设34个,总投资额318.28亿元。
布局创新链
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在签约项目中,目前已有14个项目投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便是其中之一。
在科学城投入运营短短几个月时间,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1个中心、10个实验室就已开始有序运转起来。研究院组建起了80多人的高水平研究团队,正全面开展科研攻关,项目包括数值计算通用软件、智能会商、中医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天气预报等。
“研究院是北大学术创新链与重庆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体现。”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王涛介绍,研究院将结合科学城的实际需求,聚集培育科技创新人才,开展颠覆性和前沿引领创新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孵化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企业,补足重庆科创成果转化方面的短板。
在北京大学重庆大数据研究院身后,还有一批校地合作的大平台、大装置、大院所正在加速布局。目前,重庆医科大学国际体外诊断研究院、中国自然人群生物资源库重庆中心等校地合作项目已经投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示范工程装修即将完成,拟于近期开展试运营;超瞬态实验装置项目、重庆国家应用数学中心、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等正在加快建设,重庆工业设计中心、通用技术集团纳米时栅产业化项目及机床工程(重庆)研究院、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正在推进场地装修建设工作。
这些项目的“加持”,将进一步推动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建强人才链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随着高校大量创新资源落地,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也在不断涌入科学城。
前不久,位于科学城的西永微电园,迎来了首批71名联合培养研究生。他们虽来自不同大学,却都将在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微电子产业见习,毕业后可选择进入相关电子信息公司工作。目前,落地科学城的此类校地协同项目已汇聚高端科研人才500余人。
为做好引才引智工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西部(重庆)科学城围绕加强人才载体建设、支持人才创新实践、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等方面,打造全链条人才支持政策体系。
引才上,制定了《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凰人才支持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顶尖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研究制定专门政策推动大学城和大学生毕业后在科学城就业创业,实现高校学生“出了大学城、留在科学城”。育才上,加强校地联动,成立校地协同创新发展局,与在渝的高校以及国内的高校签订24个校地合作项目协议,聚集资源协同创新。建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支持机制,加大博士、博士后等人才的培养力度。留才上,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正在规划建设国际人才社区,集中建设高端人才房和人才公寓,并提供国际化的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保障,切实为人才安居乐业提供保障。
下一步,西部(重庆)科学城将推动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全面打造环大学城创新生态圈,建设专业化、高质量、品牌化的校地协同创新载体。加快出台《重庆高新区支持高校院所协同创新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办法》,建立完善的环大学创新创业体系,促进学城、产城、创城深度融合。
张雪燕
图片由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