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举行建校65周年纪念大会。大会上,由上海医学院西迁至渝、创建了重医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的马映雪,作为西迁老前辈代表发言。发言中,89岁的马映雪数度哽咽,深情追忆了她与重庆的渊源,以及她和当年西迁老专家一起参与建设重医的往事,勉励学子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为祖国奉献光和热。
80多年前,我出生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全面爆发的时期,在上海的唯一的国立医学院(简称上医)师生纷纷逃离上海,来到重庆歌乐山,建立了抗战时期的国立上海医学院。
当时4岁的我跟随大人和成千上万的难民,辗转来到重庆。途中我叔父患斑疹伤寒去世,父亲患支气管哮喘。由于父亲疾病的缘故,我幼小的心灵种下了将来要当医生治病救人的愿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医迁回上海,我也定居上海。那个时代要读大学是很困难的,幸运的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1952年我考取上医。是党和国家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与生活的条件,还有一批知名专家教授的教导与培养。
1956年,为了改变西南地区医药卫生落后的状况,将近1/2的上医职工(400余人)响应国家号召,在钱悳院长率领下,扶老携幼、举家搬迁,溯江而上来到重庆袁家岗。
当时我所见的重医一片荒坡农田,只有工字型楼的门诊与病房,大家住在草棚、平房、泥巴地,生活虽然艰苦,但是挡不住大家的工作热情和建立重医的决心。
几年后,重医逐渐走上正轨,医疗质量明显提高,来院病人增多。
上世纪七十年代,传染病科在钱悳院长、刘约翰主任、王其南教授的领导和培养下,制定了口服治疗血吸虫病的药物(血防846)研究方案,建立了院内第一所简陋的实验室。从动物实验到临床应用,直到现场实地治疗,全校有关的医务人员分批下乡到成都四周的血吸虫病流行区工作。他们不怕劳苦脏累,经千辛万苦确定疗效。钱悳院长在1977年著书立作将该治疗血吸虫病的口服药正式编入了传染病学的教材。
传染病科为我院科研作出了突出贡献,于1989年最先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是重医光荣的医学史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人口老龄化增长,但中华医学会没有老年医学这个学科,因此建立老年医学研究迫在眉睫。年过半百的我带着老师们的教导,在医院党政及卫生局的支持下,1988年建成老年病科,不久后成立了重庆市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专委会,我是首届副主委。在1990年在评三甲医院时,老年病科被评为先进集体科室。2003年,老年病科被评为国家重点专科学科。
回想我这一生最大的财富就是老师,尤其是上医西迁的老师们,他们爱党爱国、爱上医、更爱重医,他们坚持科学、严谨求实、刻苦钻研、开拓创新,无怨无悔地为劳苦大众服务、为祖国医学教育事业奉献终身。老师们的教导深刻影响着我的成长。
在重医建校65周年纪念日,我衷心希望未来的学子们珍惜时光、勤奋学习。首先要学习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历史,不忘国耻;要学习新的科技,开拓创新;同时也要强身健体,爱护眼睛;更要实事求是、严谨治学,密切联系群众,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最后,祝贺我们的重医明天更美好!
(记者 李星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