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罗芸)以仓库为发布厅,以物流车辆的轰鸣为背景音——10月19日,“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环保微宣讲进园区(沙坪坝区)发布活动走进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2小时的发布会,5名发言人回答了企业环保实践中的20多个困惑。
作为我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活动之一,“发言人来了——我为群众办实事”新闻发布活动继进城乡社区、进大学校区后,再次走进产业园区。此次新闻发布会设在了企业高度集中的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上千平方米的钢架平层仓库,角落里码放着层层木制卡板,印证了此次发布会的“特殊”。
发布会上,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的相关负责人围绕“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要承担哪些赔偿”“哪些类别的环评文件批准书在办理时能‘立等可取’”“依法排污的原始记录保存时间得多长”“未规范化管理危险废物面临哪些处罚”“放管服背景下环保板块‘多审合一’有哪些含金量”等话题进行。除物流园区企业外,发布会还吸引周边青木关、凤凰、井口等镇街企业参与。
在提问环节,大家纷纷举手——“破坏了生态环境,是不是交钱就可以免受或减轻处罚?”“企业生产中用完的废油桶、废油漆桶是否可以交由供应商回收,不是非得交给第三方处理?”“企业加工后的金属渣属于危险废物吗?”
来自市生态环境局法规处的李玲、环评处的焦艳静、总量处的舒姝,以及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的杨水文和沙坪坝区生态环境局的景小凤,结合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内外相关案例一一作了详细回答。
最终,原定一个半小时的发布会进行了两个多小时。全场共有11人抢到提问机会,发言人共解答了20多个来自企业实践中的环保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