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十月十一日下午,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石坪村社区文化室里,“共享奶奶”正在与一群小朋友制作手工。记者 杨铌紫 摄\视觉重庆 |
“慢一点,我们顺着这个塑像的纹理往下涂颜料”“一只手握住剪刀,沿着线把剪纸剪开”……10月11日下午5点30分,九龙坡区石坪桥街道石坪村社区文化室里,几位奶奶正在与一群小朋友制作手工。
这几位奶奶和这些孩子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他们只是同住在一个社区的陌生人,孩子们放学后,都由这群奶奶接送,并一起做作业、看书、开展活动,这是重庆首个以“家校社”三方共育的“共享奶奶”公益项目。
该项目从今年1月开始谋划到4月正式启动,上学期共招募了25个孩子,9位老人,其中5人相对固定,每周一下午由志愿者和“共享奶奶”们一起统一接送到社区文化室。本学期,随着“双减”来临,家长们的需求不减反增,在“家校社”三方的调研和协商下,项目开展时间拓宽至每周一至周五。
社区征集意见
达成一致满足双向需求
石坪村社区党委书记彭梅介绍,石坪村社区有6500户居民,人口多达两万人。而社区里,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5000多人。
另一方面,社区里的年轻人数量也很集中,在今年年初,社区收集了很多居民的意见和建议,其中最迫切的就是孩子放学没人接,担心安全的问题。
“我在社区里当护工,丈夫在外面打工,孩子读四年级,放学后没人接,晚上回家后辅导作业我也不太会。”住在石坪村社区的崔静琴说,像他们这种“双职工”家庭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放学了没人管。
社区征求意见时,崔静琴第一时间就把这个困扰说了出来,“如果能够解决,我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
同时,在走访老年居民时,部分老人也表达了希望能发挥余热的想法。67岁的邓莉红表示,自己不想跳广场舞,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和写字,如果社区有需要,她可以教孩子们写书法、画画。
“既然都有需求,何不将两者结合起来,彼此互补,同时也是一种双向性的陪伴。”彭梅说。
老人陪伴孩子实现价值
家长收获安心与放心
今年4月,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共享奶奶”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与石坪村对口的杨石路小学结对,在社区公开征集需要接送的孩子,第一学期一共招募了25个孩子。
为了确保孩子们放学途中的安全,项目发起机构九龙坡区安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先与学校取得沟通,在征得学校和家长双方的同意后,每周一下午,由公益项目方的大学生志愿者、社工、“共享奶奶”们一起,在学生放学时到学校去接。学校大门口到石坪村也只有几百米的距离,步行时间10分钟左右。
采访中,不少老人都透露其实自己是放下了家务事专程赶过来的。
“家里就我和老伴两个人,子女不在身边,过来也耽误不了多久,等家长下班来接这些娃儿,我再回家做晚饭都来得及。”石坪村社区居民王怀清今年67岁,退休后,一直自愿在社区服务,当过楼栋长、网格员等,她说,上学期项目刚启动时,没有太多人响应,她便自告奋勇来参加,“小朋友们都很听话,跟他们在一起感到特别快乐,对自己来说也是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价值。”
70岁的李明芳从项目之初一直在参与活动,她告诉记者,退休前自己也是“双职工”家庭,所以特别能理解现在家长们的烦恼,“尽我所能帮助他们,自己也能享受到陪伴,而且这些孩子就像我的孙儿一样,好多娃儿喊我‘婆婆’,太温暖了。”
学生家长刘艾凝得益于“共享奶奶”项目的帮助,她表示,像她这种家庭,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不在身边,作为“双职工”家庭的他们,能在社区享受到“共享奶奶”服务,让她感到安心和放心。
“双职工”家庭需求大
项目拓宽服务时间
上学期,杨石路小学每周一该校一至二年级下午2点50放学,三至六年级下午3点半放学,二到六年级学生可在学校享受延时托管服务,一年级的学生放学后,由家长接回家。这学期“双减”开始,放学时间主要集中在5点这个时间段。
“这学期以来,学校、社区及机构都收到了家长对项目的询问,部分家长非常关心项目的推进,也侧面反映了社区内需大,家长和社会关注度高。”安珀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会长曹艺丹告诉记者,“双减”以来,根据家校社三方的反馈,很多家长下班时间在下午6点以后,而且通勤时间较长,家长们也表示希望能在这一空白时间段,充分利用起来,为学习赢得宝贵的时间。
为此,基于前期与学校的沟通以及“双减”的调整,同时实实在在解决“双职工”家庭的难题,“共享奶奶”本学期活动从10月8日开始启动,时间为每周一至周五下午5点放学后接送,目前共招募到7个孩子,其中5个为重新招募的“双职工”家庭孩子,2个为上学期曾参与过活动的孩子,同时也在持续招募更多有需求的家庭加入进来。
记者在石坪村社区文化室看到,“共享奶奶”们接了孩子以后,就会把孩子们带到这里来学习,如果作业完成得早,孩子们还能继续看书、做手工、学绘画和跳舞等等。遇到节假日,社区和机构还会召集奶奶和孩子们,一起开展读书会、看片会、种植蔬菜水果等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曹艺丹说,“共享奶奶”公益项目自成立以来,得到了许多家长的好评和支持,也希望能为其他社区提供可复制的经验。通过这个项目,老人和孩子们都能收获爱与被爱。
“从行为逻辑上来看,先是被爱,才会感恩,然后学会如何去爱别人,所以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父母之爱以外还有来自社会更广阔的爱,包括‘共享奶奶’之爱、志愿者之爱、社工之爱、社区之爱、政府之爱等。”曾参与“共享奶奶”活动的生命行为学专家南伽一谈到,这个项目会让儿童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力量和幸福,从小就在他们心里播下爱和被爱的种子,拥有更幸福快乐的童年,未来进入社会,他们将变成有爱的能量体,也会特别有爱心,把自己爱的能量传递给身边每一个人,他们收获爱,也回馈爱,让社会变得更有爱心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