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飞行乘组
翟志刚 王亚平 叶光富
10月14日,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的3名乘组航天员翟志刚(中)、王亚平(右)、叶光富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 |
 |
翟志刚
“除了出舱活动之外,我们还要在天上过大年!”
男,汉族,籍贯黑龙江龙江,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66年10月出生,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专业技术少将军衔。
2008年9月,执行神舟七号飞行任务并担任指令长。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并担任指令长。 |
 |
王亚平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
女,汉族,籍贯山东烟台,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1月出生,1997年8月入伍,2000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一级航天员,大校军衔。
2013年6月,执行神舟十号飞行任务。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
 |
叶光富
“我非常期待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去感受浩瀚太空。”
男,汉族,籍贯四川成都,中共党员,硕士学位。1980年9月出生,1998年8月入伍,2002年5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大校军衔。安全飞行1100小时,被评为空军一级飞行员。
2010年5月,入选我国第二批航天员。2019年12月,入选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乘组。 |
 |
神舟十三号飞船将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示意图) |
经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总指挥部研究决定,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将于16日凌晨发射,发射时间瞄准北京时间16日0时23分。飞行乘组由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组成,翟志刚担任指令长。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火箭于14日下午进行推进剂加注。
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14日下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航天员翟志刚是中国首位出舱航天员,航天员王亚平执行过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叶光富是首次执行载人飞行任务。
林西强说,按计划,神舟十三号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天和核心舱及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形成组合体。航天员进驻核心舱后,按照天地同步作息制度进行工作生活,约6个月后,搭乘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对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各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后,将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目前,天和核心舱与天舟二号、天舟三号组合体状态和各项设备工作正常,具备交会对接与航天员进驻条件。执行神舟十三号飞行任务的各系统已完成测试和综合演练,航天员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该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将首次在轨飞行6个月,该项任务将实现五大目的。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全面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共规划实施6次飞行任务,2022年底前将完成空间站三舱组合体建造。
“神十三”5大主要目的
1 开展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手控遥操作等空间站组装建造关键技术试验
2 进行2-3次出舱活动,安装大小机械臂双臂组合转接件及悬挂装置,为后续空间站建造任务作准备
3 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
4 进行航天医学、微重力物理领域等科学技术试验与应用,开展多样化科普教育活动
5 全面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
航天员将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
林西强介绍说,与神舟十二号任务相比,神舟十三号任务主要有六大不同:一是载人飞船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的方式,首次径向停靠空间站;二是届时中国空间站将实现核心舱、2艘货运飞船、1艘载人飞船共4个飞行器组合体运行;三是航天员将首次在轨驻留6个月,这也是空间站运营期间航天员乘组常态化驻留周期;四是中国女航天员将首次进驻中国空间站,航天员王亚平也将成为中国首位实施出舱活动的女航天员,而神舟十三号乘组也将包括中国首次出舱的男女航天员;五是在神舟十二号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更多的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产出高水平科学成果;六是实施任务的飞船、火箭均在发射场直接由应急待命的备份状态转为发射状态。
空间站在轨建设分为关键技术验证和建造两个阶段实施,神舟十三号任务是关键技术验证阶段的决胜之战、收官之战,也是空间站在轨建设过程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之战。林西强说,通过神舟十三号任务,将更加全面地考核工程各系统执行空间站任务的功能性能,以及系统间的匹配性与协调性。神舟十三号任务结束后,将组织进行全系统综合评估,满足要求后转入空间站建造阶段。
林西强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将在空间站开讲“太空第二课”。
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号飞行任务中,航天员王亚平太空授课期间,全国有6000万中小学生在地面课堂上课,社会反响巨大。载人航天作为有人参与的航天探索活动,空间站作为国家级太空实验室,蕴含着得天独厚、极为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对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林西强说,在总结和发展载人航天科普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在此次任务中,我们策划了更加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我相信,王亚平老师会很快再次“太空授课”。
本栏稿件据新华社10月14日电、央视新闻客户端,图片由新华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