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2002年9月29日 中共重庆市委作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 勇担使命”重庆5342艘渔船、10489名渔民完成退捕我市网约车价格或将由市场调节他的故事让人充满力量唐良智调研检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节日保供工作市政协五届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第004版:要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
2002年9月29日 中共重庆市委作出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决定
“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 勇担使命”
重庆5342艘渔船、10489名渔民完成退捕
我市网约车价格或将由市场调节
他的故事让人充满力量
唐良智调研检查疫情防控、安全生产和节日保供工作
市政协五届二十三次常委会会议召开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29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老一辈科学家为榜样 勇担使命”
本报“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引发热议
本报记者 戴娟 王亚同 周尤

  9月22日至27日,重庆日报和重庆市科协联合推出“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对话跨越时空、邂逅历史,在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生逢其时,勇担使命,要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引发全市科技工作者共鸣

  市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王合清认为,“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策划好、选人准、采访深、文风新,见人见事见精神。主题主旨凸显了伟大建党精神与科学家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谋篇布局遵循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重要指示,表达方式体现了小故事承载大理念、小切面折射大场景的精湛技巧,报道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引发了全市科技工作者的共鸣,产生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科学家精神是在伟大建党精神孕育、滋养下发展形成的谱系之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用生动实践诠释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内涵。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赓续和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让科技报国、科技为民的传统薪火相传。

  王合清表示,近年来,市科协在强化科技界政治引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上,进行了创新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把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与弘扬科学家精神结合起来,团结引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争做科技自立自强的排头兵,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汇聚智慧和力量。”

  一次生动而成功的创新实践

  怎样生动地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怎样增强科技新闻的传播力、影响力?在科技日报原总编辑、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科技传播力促进会会长陈泉湧看来,重庆日报和重庆市科协联合推出的“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堪称有益且成功的创新实践。

  陈泉湧认为,这一栏目好就好在把宣传伟大建党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有机地融为一体。详读科学家们成长成才、勇攀科技高峰的科技人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都拥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民造福的初心、英勇拼搏的意志和对党的一片忠诚。

  “这个栏目形式新颖,通过两代科学家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他们之间亲密深厚的师生情感、承上启下的激励传承和接力前行的时代风貌,读来令人欣喜,对我国未来科技事业人才济济、再创辉煌充满期待。”陈泉湧说。

  陈泉湧表示,这个栏目以巧妙的安排,穿插介绍了两代科学家携手攻关取得的杰出科技成果,更深情讲述了成果背后他们不负使命的所思所想、有血有肉的家国情怀、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以精彩的故事感染人,让读者真正走进科学家的内心世界,领悟到他们科技报国的内在动力。

  系列报道恰逢其时恰到好处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蔡斐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重庆日报推出的“对话‘建党精神’”系列报道,恰逢其时、恰到好处。

  系列报道共有三期,每期4组,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

  从内容看,报道有血有肉、生动朴实,讲述了共产党员无论身处什么岗位、什么职位,都积极践行伟大建党精神和不负国家、不负人民的初心;从形式看,报道跨越时空、邂逅历史,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几代人接续奋斗的故事;从采访对象看,报道选取的三组对象代表性强,很有教育意义。

  蔡斐表示,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需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用清新简洁的语言,把伟大建党精神讲好,坚定信仰信念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

  向老一辈科学家看齐勇攀高峰

  “重庆日报以整版形式报道了蒋老师‘研究冰天雪地,守望万家灯火’的事迹,让我对他更加崇敬。”两年前从英国回国任教的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郑华龙说,“对话‘建党精神’·科学家来了”系列报道,让自己从向仲怀、周建庭、蒋兴良、杨锡强等科学家身上,看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和使命,“他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年轻一代学习的榜样。”

  郑华龙说,作为一名80后青年科研工作者,将进一步向老一辈科学家看齐,传承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精神,发扬团结协作、集智攻关的传统,去除浮躁沉下心,全身心投入到极端条件下输配电装备安全的科研中,力争在领域内持续取得新突破。

  重庆大学本科生院工程与能源24班的谢坤哲在看完系列报道后感慨良多。他说,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于身,当深悟科学家精神,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接过前辈递来科技创新“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