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英雄归来太空漫游90天航天员回家之路天外归来,航天员能与家人一起过中秋吗
第005版:重报视点
上一版 下一版 
航天英雄归来
太空漫游90天
航天员回家之路
天外归来,航天员能与家人一起过中秋吗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9 月 18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航天英雄归来
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阶段首飞完美收官 “太空出差三人组”创造多项纪录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这是航天员聂海胜(中)、刘伯明(右)、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发

  北京时间9月17日13时34分,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成功着陆,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身体状态良好,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阶段首飞完美收官。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7日消息,圆满完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于17日乘坐任务飞机平安抵达北京。据介绍,3名航天员抵京后将进入医学隔离期,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和健康评估,并安排休养。

  三个月前,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从东风航天城腾空,将三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三个月后,金色戈壁再揽神舟入怀。

  航天员出舱后挥手向大家致意

  9月17日,神舟十二号返回舱安全着陆在东风着陆场。13时20分左右,返回舱在空中打开降落伞,徐徐下降。红白相间的降落伞吊挂着黑褐色的返回舱,在空中划出一道斜线,伴随着溅起的一股尘土,平安降落在戈壁上。

  返回舱舱门打开,医监医保人员上前与航天员交流。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出舱后表情轻松,挥手向大家致意。随后,工作人员将三位航天员送到直升机上,工作人员在直升机侧面站成一排,手拉横幅,每一位航天员经过时人群就会高喊“欢迎航天英雄回家过中秋”。

  返回舱着陆不久,额济纳旗边境派出所民警和搜救队员迅速在周围拉起警戒线。警戒线外围的人纷纷拍照留念,记录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

  “太空出差三人组”打破多项纪录

  今年6月17日,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搭载神舟十二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中国载人航天空间站阶段的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就此展开。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

  “各号注意,我是北京,飞船转200米保持,状态正常,天和核心舱对接前状态正常,继续实施交会对接。”

  就在神舟十二号发射6.5小时后,飞船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与此前已对接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三舱(船)组合体。

  此前,神舟八号到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天宫二号交会对接,通常需要约两天的时间。从两天缩短到6.5小时,有媒体将之比作“从绿皮火车升级到高铁动车”。

  在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中,三度飞天的聂海胜、再叩苍穹的刘伯明,与首征太空的汤洪波一起,顺利进驻天和核心舱,成为入驻中国空间站的第一批主人。

  为满足航天员在轨驻留期间的应急救援需要,长二F火箭系统进行了108项技术状态的更改。神舟十二号的飞船系统应急救援标准也进一步提高。发射场系统、测控通信系统技术的状态变化也多达100多项,航天员选拔训练的要求显著提高,平均达到了6000学时以上。

  夏去秋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已在空间站组合体工作生活了90天,刷新了中国航天员单次飞行任务太空驻留时间的纪录。三次出征太空的聂海胜,也成为我国首位“在轨100天”的航天员。

  90天里圆满完成一系列太空挑战

  3个月来,神舟十二号完成了在轨组装建造、维护维修、舱外作业、空间应用、科学试验以及空间站监控和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进一步验证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功能性能,全面验证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技术,在轨验证航天员与机械臂共同完成出舱活动及舱外操作的能力。

  而90天里,“太空出差三人组”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更为地面上的人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浪漫与奇幻的太空世界:巡天太极、筷子夹茶水、太空动感单车、空间站折叠厨房……

  “哇,这外面太漂亮了!” 打开舱门,极目宇宙,这是刘伯明出舱时发出的第一句感叹。7月4日,中国空间站阶段的首次出舱活动成功实施。一系列技术的挑战与突破之前,首先扑面而至的,是太空带给人类如梦如幻的美感。

  8月20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第二次出舱活动,进一步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

  回家的日子,也是航天员刘伯明55岁生日。

  9月17日12时43分,北京飞控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成功分离。随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和推进舱分离,“太空三人组”正式踏上回家之路。

  “返回舱出黑障”,对讲机里再次传来消息。雷达操作手胡长青最先捕获目标。穿过黑障,就意味着飞船返回舱走完了回家之旅中最艰难的“路程”,进入大气层,与地面的通信联络也将恢复。

  万众瞩目下,返回舱向东风着陆场飞驰而来。13时34分,返回舱在预定区域着陆,落点近乎完美。这是东风着陆场迎回的第一艘载人飞船。

  “以最可靠、最安全、最温暖的方式迎接航天员凯旋!”为了这一目标,着陆场系统进行了20多项技术改造,构建了多专业搜救力量体系,多批次开展战法推演和训练演练。在号称“死亡之海”的荒漠戈壁上硬是蹚出一条条新路。

  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工作的研究所、基地、研究院一级的单位就有110多个,配合参与这项工程的单位则多达3000多个,涉及数十万科研工作者。

  (综合新华社9月17日电)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