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发展预备党员红岩党性锤炼 |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着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找准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着力点,回答好高校育人的时代命题?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此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
近年来,学校以“水情教育”为抓手,打通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交互渠道、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构建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以赛促学等活动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
如今,随着思政工作的系统性、创新性、实效性的优化与提升,具有重庆水电职院特色的“三全育人”思政大格局已经逐步形成,正在不断释放新动能,唱响好声音。
文化入脑入心
“水情教育”擦亮校园思政底色
上善若水,学竞江河。作为一所水利高等职业学院,重庆水电职院始终将新时代水利精神视作未来水利人培育的原则,将“水情教育”融入办学理念体系与培养目标之中,以文化人,为“三全育人”思政格局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头顶骄阳烈日,身穿红色马甲,脚下健步如飞……在永川区的城区河道,时常能看到重庆水电职院“河小青”志愿者服务队忙碌的身影,队员们河道清洁与宣讲节水护水知识两不误,构成了永川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依托“河小青”工作站、“水立方”志愿服务团等组织,学校坚持开展水文化普查、暑期三下乡水文化实践等系列社会服务活动多年,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与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
2020年,由该校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发起的项目“水立方守护绿水志愿服务行动”在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摘得铜奖。活动累计建立2个河小青志愿者服务站,5个社会实践基地,完成保护水域宣传活动20场,惠及市民242800人。
事实上,将学校的水文化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与家国情怀,这样的育人实践在重庆水电职院已成常态。
结合水利特色和人才优势,学校每年定期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宣传活动,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水知识、弘扬水文化、宣讲水文明、倡导人水和谐。此外,还构建了若水文化理念、环境和教育资源体系,着力建设“上善大讲堂”“巴渝水文化论坛”和水文化推广联盟等育人平台,切实提升文化的铸魂育人实效。
学校还充分融合校史文化,深入挖掘60年办学历史中积淀的优良校风、学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谱写校歌全院传唱,编写校史系列丛书、制作校史记录片、新建校史馆……
“文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必要途径,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着力点。坚持文化育人,能进一步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持续不断推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走向深入。”学院党委书记陈邦尚说。
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从多角度、多层次将“水情教育”育人理念融入校园环境、融入教育教学、融入师生头脑,真正做到了培养学生“上善若水”的品德,“海纳百川”的胸怀、“流水不腐”的勤劳和“滴水穿石”的坚持。
学习走深走实
“以赛促学”激发师生思政活力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
面对新要求,如何实现新作为,真正让思政工作改革创新落到实处?
学校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以线上知识竞赛的形式,让师生们进一步学习巩固政治理论知识,提高党性修养,增强爱党爱国意识。
“变被动的说教为主动的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院党委副书记陈敏说道,“为此,我校创新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话语体系和传播路径,以赛促学,牢牢把握高校思政教育的主动权。”
全面覆盖,全员参与。自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各党总支、支部始终高度重视,以知识竞赛为牵引,推动全院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严格落实。各党总支、支部书记更是身先垂范,坚持先学一步,带动党员干部往深里学、实里学,在组织掀起学习热潮,成效显著。
思政理论知识竞赛、专题辅导、专题宣讲、主题征文……近年来,重庆水电职院持续加强党的领导,紧密联系广大干部师生思想实际,创新育人载体,精心组织实施,通过开展“学、研、讲、比、展、用”系列主题活动,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让思政工作真正“接地气”“聚人气”。
教学出彩出新
课程思政凝聚协同育人合力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要利用好思政课程铸魂育人的主阵地作用,还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围绕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形成系统合力。
近年来,重庆水电职院积极探索实施新时代课程思政教学模式,不断挖掘各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已然形成。
在《水工建筑物》的专业课程上如何有机渗透思政教育?重庆水电职院水利工程学院课程团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改革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通过深度挖掘大禹治水、李冰父子等历史名人故事、现实水利匠人的榜样事迹,教育学生敬业爱岗、守正立德。与此同时,还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需要择机穿插实践案例,将若水文化的“八至”精神贯穿到课程之中等形式,增强思政育人的落地性、丰满度和立体感。
“无论是榜样示范、案例嵌入还是文化润育,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落地、具化、可感知、有温度,避免了思政课常见的艰深、枯燥、浮泛、说教的弊端,让学生更易接受和掌握,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程负责人张守平介绍。
荣誉就是最好的肯定。今年5月,该门课程被教育部评选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课程团队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张守平荣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
《水工建筑物》课程的成功只是一个缩影,折射出的是重庆水电职院整个课程团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全面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改革,启动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评选年度课程思政特色教育案例等工作,培育打造了《文明在水之洲》《嵌入式技术应用开发》《桥梁检测技术》《观赏植物识别与应用》等一大批有特色、有亮点的课程思政代表性案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通过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效果纳入各类考核评价,加快“示范马院”建设,落实领导干部上讲台工作,狠抓优质课堂建设,学生到课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
何霜 刘洋 图片由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