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督查组赴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暗访发现,当地不动产登记中心存在“跑办事大厅历时44天、找‘黄牛’1天就办完”的乱象。
办事人员给“黄牛”开“绿色通道”,事后两方分成,这显然是把办事群众当成了“摇钱树”。办事窗口本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却被个别人搞成了靠山吃山、靠证吃证的“收费站”。这种乱象,折腾的是群众,破坏的是公平,损害的是政府公信力,必须纠偏。
事实上,内蒙古自治区在去年6月就已下发文件,规定将一般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但规定到基层却走了样,个别办事人员以办证的人太多为由,玩起了雁过拔毛的伎俩。由此可见,即使制度透明、规章完善,也架不住执行走样和监管缺失。
办事大厅是给群众办实事的地方,办事人员是接触群众的终端,一举一动,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目前,相关负责人已被约谈,涉事单位也着手对该现象摸排核查,但“脚痛医脚”还远远不够。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一线服务窗口的监管力度,对于拿着鸡毛当令箭、守着公章吃好处的害群之马,该出手时就要出手,确保给微权力戴上“紧箍咒”,立下“铁规矩”;另一方面,要持续提高政府部门数字政务能力,以此来压缩人为操作空间,让“黄牛”无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