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超大城市治理智慧化汲取智慧力量展现使命担当推动共同富裕要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共绘雪域高原美好新蓝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多向发力
第015版:思想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以数字政府建设引领超大城市治理智慧化
汲取智慧力量展现使命担当
推动共同富裕要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共绘雪域高原美好新蓝图
维护国家文化安全要多向发力
    
 
重庆日报 | 重庆日报农村版 | 重庆科技报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21 年 08 月 24 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热点透析

推动共同富裕要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曾巧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抓住重点、精准施策,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这为新发展阶段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进程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治国之道,富民为始。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需要依靠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精准精细的制度安排,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过程中逐步实现。

  中等收入群体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既是反映社会结构现代化的显著标志,也是衡量共同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在迈向更高层次共同富裕目标的新发展阶段,仍然存在中低收入和低收入群体占比较大、不同收入群体差距较大,尤其是区域、城乡、行业间的分配不平等、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不充分等现实困境。为此,要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就要聚焦重点人群、重点领域、重点问题,采取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调剂等方式,促进要素配置不断优化、各类资源充分利用、畅通社会向上流动通道,努力让身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人群特别是低收入群体,获得更加平等的发展权利,在更广范围、更大程度上共享改革发展红利。

  精准识别是前提。一是精准识别潜在对象。目前我国有近1亿刚摆脱绝对贫困的脱贫人口、2.9亿左右的农民工、5.6亿左右的农村人口、9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2.64亿60岁以上老年群体等,他们中的部分群体收入水平整体较低,职业稳定性较差,应给予重点关心关注。同时,要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对“潜在中等收入群体”加以精准识别、动态追踪,避免低收入群体被排斥、靠近中等收入标准下限的“临界居民”甄别困难等现象多频发生,也为采取针对性、差异化的“扩中”策略奠定基础。二是精准识别重点领域。尽管潜在对象来自不同地域和领域,但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最大回旋空间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农村地区。要不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做好农村的乡村振兴、城市的万众创新、城乡的融合发展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区域合作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三是精准把握根本问题。马克思认为,生产与分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通过分析劳动力、土地、资本、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现,某一要素稀缺度越高,其市场议价能力则越强,所获分配的报酬将可能更多,对生产力的影响也将更大。因此,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表面看是分配的问题,其实质是生产的问题,是生产要素的稀缺度和再配置问题。

  精准施策是关键。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做好生产领域的增量改革和分配领域的存量改革,是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基本遵循。一是生产者配置精准。根据精准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推动共同富裕进程工作的客观需要,针对不同群体采取差异化的配套举措。比如,针对农民工群体,一方面开展大规模多渠道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提高个人能力增加技术性收入;另一方面稳步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健全其在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二是分配制度衔接精准。分配问题的关键是通过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在政府、企业和个人之间形成合理的分配关系。三种分配方式的主导力量不同、功能作用不同、效力效果不同,需要各类分配制度的相互协调、精准衔接,在缩小收入差距、构建合理分配格局过程中形成良性循环,避免出现调节失范、利益失衡和保障缺位。三是“扩中”成效评价精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在“十四五”时期“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到2035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在此目标要求下,需要进一步分解任务、细化指标,形成科学合理、精准精细、可量化可操作的评价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对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评价不仅是一个收入概念,还与生活品质、保障水平息息相关,在评价标准的制定上需要综合考量。

  (作者单位:中共沙坪坝区委党校)

3上一篇  下一篇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技术支持: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