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来信,了解到脱贫攻坚给阿佤山带来的深刻变化,感受到了阿佤人民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我很欣慰。”
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勉励他们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
这封来自北京的信函,送来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美好祝福以及对边疆群众的深情挂念,让阿佤山沸腾了!当地干部群众表示,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感恩奋进新征程,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阿佤人民再唱新歌
20日上午,在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组,竹林间的一栋栋佤族特色民居错落有致,村中几棵大榕树围出一片空地,佤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聚在一起,脸上洋溢着笑容。
云南省委主要负责同志郑重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宣读完毕,现场群众齐声欢呼,佤族青年击响木鼓,男女老少唱起《阿佤人民唱新歌》,抒发他们心向党、心向国家的真挚感情,欢歌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到2019年底,该县67个贫困村、4万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近日,沧源县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如今的阿佤山,村村寨寨美如画,各族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越走越宽阔。
边疆人民心向党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说,“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
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的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三翁、三贵、俄松、三木嘎、尼红、赛金、岩翁、岩团、三木水、岩板10名老支书,他们中有人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有人任职长达30余年。
“群雁高飞头雁领,船载万斤靠舵人”。在阿佤山巨变背后,这些老支书和长期扎根边疆的党员干部是带领群众守边固边、脱贫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领头雁。
从“沿边小康村”“美丽乡村”到“美丽县城”建设……阿佤山旧貌换新颜,成为“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生动写照。
现场聆听总书记回信后,岩翁说:“我们很高兴,也很激动,请总书记、党中央放心,我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搞好民族团结,搞好边疆建设,守好我们的国土。”
绘就阿佤山新画卷
“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首反映佤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获得新生、当家做主的《阿佤人民唱新歌》,火遍大江南北。
从告别原始社会生活,到整族摆脱贫困、实现第二次“千年跨越”,阿佤山巨变再一次折射党心民心聚力之伟。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正汇聚起实干苦干的磅礴力量。
走进阿佤山,到处是洁净美丽的村庄,到处是干部群众大干产业的身影,到处是加速建设美丽家乡的生动场面。
“今后我们要把产业做得兴兴旺旺,把绿水青山保护好,把边境线守得牢牢实实,把幸福生活过得红红火火!”赛茸说。
脱贫是迈向幸福生活的重要一步,边民富方能边疆稳。
沧源将立足原生态佤族文化、生态资源和沿边开放三大优势,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绿色产业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产业提升等五大行动,积极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新路子。
沧源县佤族群众素有爱国守边的光荣传统。疫情发生以来,71岁的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长期坚守在边境疫情防控一线。
“天气炎热、蚊虫叮咬都不算什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把边境的一草一木都守好,把爱党爱国爱家的‘接力棒’一代一代传下去!”赛金说。
新征程上,边疆各族儿女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奋力绘就阿佤山美丽新画卷!
(据新华社昆明8月2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