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打工的王英突发脑出血,自2020年11月底开始在广州住院治疗,其后4个月的时间内,她先后在广州住了4家医院,被医院“请出院”3次。医院给出的理由是,“刷医保住院15天必须出院”。
医院在患者尚未痊愈的情况下,反复为患者办理出入院手续,甚至出现患者不得不转院继续接受治疗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分解住院”。“分解住院”在给患者带来麻烦的同时,也已然涉嫌违规。部分医院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规避医院医保费用超额,增加己方“收入”,变相骗取医疗保险费用。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遏止过度医疗行为、控制医保费用不合理开支等问题,采取了诸如医保控费等措施,即对人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年度费用总额等进行不同形式的限制。客观而言,这些措施的实施,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医保部门原本是对一个医疗机构的总费用进行控制,防止过度医疗行为,并非对单个病患花费进行机械控制。但一些医疗机构在执行过程中,却把这一规定简单异化为“单个病例的平均费用和医疗时间细化”,并选择性地执行了“一刀切”。
同时,一些医疗机构等为了自身利益不受损、少受损,乃至获得超额利益,不惜损害患者和医保基金利益,采取了不少“变通”的违规手法,妄图确保自身利益最大化,“分解住院”就是手法之一。针对“分解住院”之类的违规行为,管理者本应与时俱进,针对制度不足、管理漏洞等及时采取弥补措施。但现实是,一些基层医保部门机械执行规定,缺乏主观能动性,未能防微杜渐、堵塞漏洞,导致“分解住院”套取医保等损害患者利益的现象屡屡发生,引发患者不满。
一个违规行为的出现,可能是执行者的问题,但一个较大范围违规现象出现,就需要对监管制度进行反思。“分解住院”这种套取医保基金、损害患者利益的行为屡屡发生,甚至在部分地区成为一种现象,表面看是疾在医疗机构,本质上却是监管的根上出现了病灶。
治病究根,对症下药,遏止“分解住院”问题,亟待智慧“监管处方”补齐短板。这也在提醒有关部门,要想有效遏止“分解住院”的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具体违规者当然必要,但更要及时在监管机构的服务意识、监管思维和监管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唯有补全监管漏洞,强化执法手段,切实履职尽责,才能斩断违规骗保的黑手,堵上医保基金违规套取的“偏门”。否则,只看“分解住院”表象而不深挖病根,就会陷入治标不治根、事倍功半的低效管理逻辑中难以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