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网信办日前启动专项行动,严查炒作“网红儿童”等行为。记者调查发现,推广公司表示可以“包装”孩子,花钱便可使其成为拥有几万甚至上百万粉丝的“网红”。
经常浏览短视频平台的网友不难发现,平台上各种各样的“网红儿童”为数不少,他们有的记录日常生活,有的和父母一起出镜搞怪,有的则明显是在演绎一段带有剧情的段子。而后一种情况,最容易吸引流量和粉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变现。尤其是对于一些拥有几百万、上千万粉丝的“网红儿童”而言,变现手段多样,每月收入不菲,其账号背后的父母或者说团队,可以说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说父母偶尔帮孩子通过短视频分享一下日常生活,就像在朋友圈“晒娃”一样,本也无可厚非。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网红儿童”都是通过专业化包装、产业化运作打造而成,其父母和团队会定期更新视频,而视频的制作也有脚本、有台词,这时候不难发现,视频中看似天真烂漫的孩子,其实已经成为成年人赚钱的“工具人”,而他们作为孩子本身的天真,成了被利用的道具。
成年人把孩子当赚钱的道具,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甚至是违法的。正如有网友所说的那样,看着一些短视频平台上的“网红儿童”卖力表演,然后获取关注和打赏,甚至通过直播带货挣钱,感觉就像是多年前曾经在国内街头常见的利用儿童乞讨行为,只不过他们是升级版的“乞儿”而已。
在业内人士看来,拍摄短视频既要创意,也很辛苦,一段只有几十秒钟的短视频,可能需要耗费一天的时间才能制作出来。这意味着,一个孩子可能一整天都要耗费在一条短视频上,很难想象他们拍摄短视频的过程是轻松快乐的,是自觉自愿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不就是把只有几岁的孩子当童工使用吗?这是否违反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规定呢?
还有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一些“网红儿童”的视频中,一些孩子裸露着身体不该裸露的部位,或者是通过特写镜头来展示所谓的漂亮妩媚,让多数人看了都觉得不甚妥当。对于这样的“网红儿童”短视频乱象,确实不应该允许其继续存在下去了。因为从根本上来说,它满足的是成年人对现实利益的追逐,但是却忽视了这些短视频拍摄、制作、展示的内容,可能对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