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将新的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去,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和结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不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新征程上,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下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历史之维:文化碰撞中展现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从在中国传播开始,就被马克思主义者自觉用来分析中国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使其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展现出真理的力量。李大钊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儒家纲常礼教成为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思想文化的缘由。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不仅阐释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更是分析了各阶级的生活状态、政治态度和文化观念。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法的活用与发展,得益于他对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他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指出“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方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毛泽东思想中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探寻、关于土地革命路线的确立、关于抗日战争形势的分析、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制定、关于社会主义改造方式的确立、关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贯彻等,无不是根植于中华大地,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深知中国国情和关照中国人民疾苦所作出的选择。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聚焦于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经济尺度、政治尺度和人民立场有机结合起来,既遵循了唯物史观,也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富国强,众安道泰”的追求。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民族性特征,使其成为接地气的,在中国行得通、能管用的马克思主义。
价值之维:主体思想与文化根脉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主体思想与文化根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旗帜、是方向,是占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表达的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文化基础和精神基因,“魂”表达的是支配中国人行为习惯的深层次价值观念和言谈举止中凸显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突显中华民族优势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忧国忧民的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和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仍然具有极高的时代价值。由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建党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劳模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精神,都熔铸在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之中,彰显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有机统一,为中华民族砥砺奋进,实现伟大梦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警惕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与新时代特征相适应的文化形态,并在实践中不断将新的文化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去,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实践之维:问题导向下的深度融合
在实践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同马克思主义相融相通,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有益启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道德价值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蕴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国家、社会与公民三个层面的要求,与中国自古以来倡导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相协调,与人民创造历史的群众史观相映照,既体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又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要在解决时代课题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价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等,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充分关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来的。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在寻求解决之道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深度融合,把决定中国的发展、解释中国的权利和表达中国的话语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要在解决世界难题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类价值,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继续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