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2版)
贵州遵义市花茂村原来叫“荒茅田”,现在已经脱贫。经营农家乐的村民王治强家中,有一面“笑脸墙”。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花茂村,在王治强家中与村民交谈时说:“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花繁叶茂的花茂村笑了。“村里游客越来越多,过上现在的好生活,大家天天都乐呵呵的。”王治强说。
全面小康,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幸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我们要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从脱贫攻坚到筑牢民生保障网,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全面小康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是实实在在的小康。
一组数据,彰显“十三五”期间的民生答卷: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超过6000万人;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养老服务床位数超过761万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近10亿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块86英寸的智能交互黑板,一只麦克风,两台摄像机,一台壁挂录播机。
这是海拔3500多米的四川若尔盖县红星镇中心校音乐教室的标配。
2021年5月14日,三年级二班的42名学生通过大屏幕学唱儿歌《两只小象》,老师郭维纳在470公里外的成都天涯石小学。
这座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学校有60多年历史,一直缺少艺术类老师,以前的音乐课常常由语文老师上。
2020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通过“一块屏”建立起专递课堂,让孩子们有了专业音乐老师。
“这学期学会了好几首歌,我最喜欢《点点头、握握手》。”9岁的藏族女孩康周旺姆很盼望每周五的音乐课,不仅自己时常哼唱,还回家教弟弟妹妹唱。
“一块屏”已飞入中国几百万间教室,“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远程教育工程,让越来越多边远地区的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科技赋能,体现在当代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75岁的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居民周自仲,患有高血压、高血糖等多种慢性病。
6年前,他与所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谢妍签约,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每次来看病,都是固定诊室、固定医生,有时还能跟大医院专家交流。”周自仲说,去年夏天,他在家庭医生陪同下,接受北大第一医院专家的远程视频问诊。
虽然每个家庭医生团队要签约2000多位居民,但通过“互联网+智慧家医”模式,居民在挂号时可通过医保卡自动关联、智能识别,实现签约医生与患者“一对一”定向分诊。
浙江杭州,走进余杭区仓溢东苑小区,智能的气息扑面而来:智能人脸识别系统提醒业主戴好口罩,无人快递车在小区来回寄送包裹……
对于这里的居民而言,生活便利性前所未有。缴纳水电费、维修家电可在手机上预约,“算法”可以帮老人合理安排体检时间,为小孩预订托管教室。
江西鄱阳湖畔,陆续开始夏收。“85后”农民喻莹已经不用“双脚下田”,机器可以收割。他发现,今年穗子很饱满,春耕时无人机直播的水稻比人工撒播的水稻亩产要高。8000多亩早稻用机器收割,预计一周可完成,比人工收割节省一半成本。
随着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设备技术在农村的推广,中国千百年来沿袭的农业生产方式正在改变,“无人农业”掀起燎原之势。
神州巨变,山河锦绣。
今日的中华大地上,一幅壮美画卷已经展开——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面向未来——
江山如画,意气风发!
(记者邬焕庆、赵超、熊争艳、王鹏、黄垚、戴小河)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