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立交桥(沪渝高速石柱东)如盛开的花朵 廖禾 摄/视觉重庆 |
 |
万力联兴公司电枢线全自动生产车间 |
 |
小天鹅食品公司豆瓣晒制车间 |
 |
嘉酿啤酒包装车间全景 |
 |
石柱冷水风谷休闲度假营地 罗斌 摄/视觉重庆 |
 |
绿水青山太阳湖 廖禾 摄/视觉重庆 |
石柱地处中西部交界处、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与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重要联结点,既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直通中东部的交通要道,又是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通江达海、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前沿阵地。
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正在深入推进,作为重要节点,石柱将抢抓机遇、发挥优势、乘势而上,全面融入和服务市域“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努力在全市部署中体现石柱担当、展现石柱作为、作出石柱贡献。
据石柱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石柱将从3个方面统筹谋划,分步实施。
主动对接主城都市区发展。承接主城都市区产业转移,瞄准先进制造业细分领域和环节发展优势配套产业,加快构建康养消费品产销对接机制,积极开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深化与南岸区、綦江区对口合作,努力实现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积极融入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加快推进广忠黔铁路、万黔高铁和梁平—西沱—石柱高速公路项目,推动共建长江经济带东向出海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南向联结点;主动融入“大三峡”全域旅游发展,联合忠县、万州高水平打造“三峡库心·长江盆景”,协同开展长江上游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
合力推动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发展。加快推动石黔高速建设,扎实抓好石彭高速项目,协同建设武陵山区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乌江画廊文旅示范带、武陵山区民俗风情生态旅游示范区,协作共建渝东南武陵山区科技成果转化共享平台,全面加强各领域合作,合力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标杆。
从重点产业发展看石柱高质量谋划
近年来,石柱发展重点优势产业,“十三五”时期,石柱县累计接待游客5698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352亿元。2020年,康养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2%。
谋划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起点,石柱既往开来,擘画蓝图。
在优化全局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方面。据数据统计,“十三五”末,石柱县制造业规上企业达41家、实现规上工业产值4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企业的84%、73%,引进培育了新材料、医药、电子等规上制造类战新企业6家,产值规模超10亿元;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22个、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项目3个,通过国家两化融合体系贯标企业2家,建成市级智能工厂1个、数字化车间9个,量劲科技二期、超米电子等项目建成投产。
建成认定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中小企业技术研发中心6个,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申报创新指导性目录8个、市级重大新产品6个、高新技术产品40个,规上工业研发人员占规上工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2.5%。
未来5年,石柱将聚焦打造全市康养消费品产业示范基地,优化工业园区空间布局并完善基础设施功能,大力实施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链供应链“六大工程”,培育壮大“四大绿色生态工业产业集群”,力求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4%。
在打造康养旅游融合发展方面。2020年,石柱完成培育“康养美食名店”40家,累计接待游客161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19.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营业收入达到14.7亿元。康养,已成为石柱“十三五”时期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接下来,石柱县将围绕“四大康养文旅融合发展板块”优化提升景区布局,推动一批康养文旅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丰富拓展“六养”产品及业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4个以上,力争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
在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方面。2020年,培育绿色食品22个、有机转换认证农产品20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石柱莼菜和中华蜂蜜)2个,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石柱莼菜)1个,重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中华蜂蜜),农产品地理证明商标1个(中益蜂蜜),全年“二品一标”等农产品品牌达到48个,认证总产量近1.7万吨。
“十三五”时期,石柱县扎实推进“四个30万”工程,中药材、果蔬在地面积分别达到31.1万亩、33.7万亩,养殖中蜂13.8万群,3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开工建设,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业 产值达到17.4亿元,农业增加值增长5%。
下一步,石柱将聚焦打造全国绿色有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供给地,以“四个30万”工程为重点,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强农业“三品”建设,构建“1+4+N”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一圈三带多点”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力争绿色有机农业和生态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
刘玉珮 肖娅 图片除署名外由石柱县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