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陈耀凯(左)耐心细致地为病人检查身体 |
有一位医生,他长期在一线从事传染病临床救治工作。30年来,他凭借精湛的医术把一批又一批晚期传染病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使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30年来,他刻苦钻研,执着于科学探索,成绩斐然;30年来,他不顾自身安危,一次次冲锋在传染病疫情防控的最前沿;30年来,他始终秉承“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无怨无悔地充当着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他就是全国先进工作者、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陈耀凯。
真挚关爱 帮助病人战胜恐惧
陈耀凯长期在一线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不仅成功救治了大量疑难危重传染病患者,还参加过多次突发传染病的疫情处理与患者救治任务,包括“非典”、季节性流感、人感染禽流感、组织胞浆菌暴发感染等,在传染病防控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曾经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陈耀凯是重庆市级专家组成员和市公卫中心的院内医疗组组长,去年春节期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他再次主动请缨,这让他不仅要全面负责本院收治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还承担大量院外疑似病例的会诊排查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多在15小时以上,经常忙到深夜才能喘口气。“大年三十,当人们都在跟家人团聚吃团年饭时,陈主任却饿着肚子来我们医院会诊,结束时已是午夜。”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医教部主任赵攀说。
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不少受到感染的新冠肺炎病人有时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烦躁,这种负面情绪如果不加以疏导控制,会导致身体免疫能力的进一步下降,进而降低康复的机会。陈耀凯从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个现象,并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他不仅及时提醒同事们,注意观察病人情绪变化,还亲自做面对面的疏导工作。
王英(化名)是个60多岁的女性,她的儿子是个艾滋病毒感染者,几年来一直由陈耀凯负责治疗。去年大年初二,王英被诊断为新冠肺炎,随后转到市公卫中心治疗。
进入隔离病房后,王英情绪极其低落,一方面担心自己活不过来,儿子没人照顾,另一方面担心儿子的病情被人知道。好几次,她拔掉氧气管,拒绝配合治疗。她给陈耀凯发了个微信,请求以后多帮忙照顾她的儿子,字里行间流露出绝望和悲伤。
收到信息后,陈耀凯第一时间给王英打电话开导她,为提高疏导效果,陈耀凯两次穿着防护服进入病房与王英面对面交谈,并且一有时间就跟她打电话、发信息。经过陈耀凯的鼓励与开导,王英逐渐恢复信心,开始配合治疗。
3周后的一天,王英康复出院了,她激动地说:“陈主任给予我和儿子再生的希望,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感谢他。”
科学探索 助力新冠疫情控制
陈耀凯在长期工作中体会到,关于传染病的很多临床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时会对治疗效果产生显著的影响,为此,他多年来执着地结合临床需求进行科学探索,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
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突发传染病,医学上对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防控策略都不太清楚,这也是新冠病毒能够迅速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重庆市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陈耀凯就迅速行动,紧急组织实施了“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策略研究与应用”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随后被列为重庆市科技局“新冠肺炎疫情应急攻关专项”资助的首批项目。
基于项目产出的初期研究数据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其他材料,陈耀凯不顾连日疲劳,挑灯夜战,在很短时间内撰写了《新冠肺炎诊疗标准操作规程》,就患者收治与隔离流程、抗病毒治疗、检验检查项目与频率、出院标准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使6个隔离病区的医务人员在极短时间内掌握了防治要领。这个项目在市公卫中心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收治的200多位患者无一死亡。
市公卫中心副主任杨钟平评价说:“我们中心是重庆抗击疫情的主战场,一开始我是非常担心的。既担心病人死亡,又担心医务人员发生感染。经过这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我们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取得这个成绩,与陈耀凯以及全院同事的辛苦付出是分不开的。”
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池祥波称赞说:“陈耀凯近几年组建的中医药防治传染病重点研究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中心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等科研平台,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处置过程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死率,还形成了一套‘边研究,边转化’的医研结合模式。”
陈耀凯和团队成员一起,及时传播新冠肺炎的防治经验与科研成果,向《中华医学杂志》投稿4篇,以使“重庆经验”惠及更多的新冠肺炎患者。
潘锋
图片由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提供